现在越来越没时间和精力折腾,但博客时不时出现的一些BUG不得不认真对待,否则越积越多,结果很可能是彻底罢工。近期出现的一些故障,一一记录在案,供参考。

1、主题报错的问题

故障描述:之前用的翠竹林主题,美观大方,功能完善,感觉还不错。随着wordpress和PHP版本的不断升级,该主题涉及的很多函数,都不再被支持,前端显示没问题,后台出现一些错误提示很烦人。

故障原因:老旧函数不再被支持。

解决方案:改换主题。继续阅读

No.1

偶尔想哼几句老歌,刚唱没两句,女儿叫制止道:爸爸莫唱歌。

好吧,我闭嘴。

女儿提要求:两只老虎。

得令,接着改唱“两只老虎、两只老虎,跑得快……”

女儿:小白兔故事。

立马紧急刹车,转为讲故事模式:从前,在大森林里,有一只小白兔……继续阅读

按:在我家里的电脑上,有很多写给女儿的文档,用word保存着。等到一个合适的机会,我会把所有信件交给女儿。这是第一封发在我博客的信。

宝贝女儿:

从你来到这个世界第一天,我就开始给你写信,因为我想记录你成长的重要时刻,这样就能避免长大以后你对儿时的经历一片空白的情况。

这次写信,想告诉你最近一段时间,发生在你身边的两件大事。

继续阅读

 

上个礼拜,请了三天假,加上前面的周末和后面的清明节,总共有了8天的休息时间,其中6天就去了一次海南。

这次出行,是女儿出生后的第一次长途旅行,也是兑现我在2018年计划博文里一次家庭游。虽然现在是社交网络时代,但诡异的是,我和媳妇在旅行期间都没有发微信朋友圈,在我看来,实在没必要炫耀啥,就只是一次难得的休闲时光而已。本来写博文都属多余,但既然是自留地,还是可以记录一下的。

Day1:重庆——海口

女儿有午睡的习惯,飞机1点钟起飞,上飞机之前我就把女儿背在背上,睡着了。登机后,女儿被弄醒,但瞌睡没醒,抱着怎么也不睡,非要用背带继续背着睡。飞机爬升阶段当然是不可能在机舱走动的,我们用尽一切办法安抚都无效,女儿一直嚎啕大哭,嘴里还喊着“背起睡”,在她的鼓动下,又有几个小baby也哭了起来。

飞机进入平流层,空姐开始服务时,才赶紧解掉安全带,媳妇背着女儿在狭小的机舱来回走动,终于睡着了。

下午3点左右抵达海口,气温不如想象的高,我“自作聪明”的买了机场大巴票(3个大人,20元/位),精明的媳妇数落我:大巴车到站后还要打车,加起来都接近100块钱了,打车直达目的地也只要70多块钱。我想想确实有道理,无言以对,且无颜以对。继续阅读

带孩子很难,带一个“高需求宝宝”(High need baby)就更难了。从我女儿出生到现在一岁半,哭哭闹闹多少次已经记不清了,但总的来说,女儿还是很听话很乖的,只不过很缺乏安全感,而且调皮,让我们全家人没少操心。

安抚奶嘴有毒吗?没有,但使用安抚奶嘴有成瘾迹象时,就应该抓紧戒掉了。

今天要说的就是我女儿戒掉安抚奶嘴的事。

事情前因还得追溯到2016年,女儿刚出生没多久,特别喜欢哭闹,要竖着抱,而且还要来回踱步抱,换尿不湿什么的会哭,饿了会哭,想要什么东西没给要哭,瞌睡来了哭,醒了也哭。我媳妇特别“机智”地买了个新安怡安抚奶嘴,拿来后我才发现这不是电影里经常看到的外国小孩儿喜欢叼的东西吗?老实说,还没看到身边有亲戚朋友用个的。但效果出奇的好,自从用有了安抚奶嘴,再不怕女儿哭,一哭就给奶嘴,马上就止哭,当时还特别天真的认为它是安全无任何副作用,事实证明我太too young too simple,sometimes native.

转眼女儿一岁,开始学走路、学说话,和我们也有更多交流了。通常在白天,是不会哭,也不需要奶嘴,但只要听到我们说“奶嘴”,她马上就要,不然大哭。我们不得不将其称呼为“1号”来避免这个问题。但是,每天晚上睡之前,她就嚷嚷着喊“奶嘴奶嘴”,不给就会哭,给了就能睡。问题是,含着奶嘴睡觉总是处于浅睡眠状态,奶嘴根本扯不下来,起码得2-3个小时后,才有机会扯掉。

到了一岁半,我和媳妇决定找机会彻底戒掉女儿使用安抚奶嘴的习惯。

头几次遇到极大困难,到了晚上,不给奶嘴,她说什么也不睡觉,换来的是嚎啕大哭、继续用奶嘴。 某一天晚上,拾掇完毕后,在被窝里给女儿讲故事,她照旧问“奶嘴奶嘴?”,我说,奶嘴被安安哥哥(我们小区另外一个年龄相仿的小男孩)拿去了。然后赶紧岔开话题。后面又反复问了几次,我还是回答被安安哥哥拿去了,不知不觉,女儿竟然入睡了。

有了一次成功的开始,我和媳妇都倍加振奋,觉得希望就在眼前。家里面的奶嘴全部收拾后藏在柜子里。晚上睡觉时统一口径“奶嘴被安安哥哥拿去了”,刚开始几天会比较折腾一点,一个礼拜之后,再也没要奶嘴了。

是为记。

(一个发现:百度图片搜索安抚奶嘴,前三页基本上都是外国小朋友。)

之前我在博客里提到,2017年的最后一天,我喝鸡汤时差点噎死了。

被噎到,是生活中时常会发生的状况,虽然我曾经是医学生,但我并不知道针对这种情况有一种叫做“海氏急救法”的救援方法,简单实用,居家必备。具体原理及方法可以参考知乎上这篇文章

今天在微博上又看到这样的消息:

John Hopkins的新研究发现,公共场所突发心脏骤停的人,如果路人使用AED及时除颤的话,存活几率几乎翻倍(这个大家都已经知道)、文章新数据是,经路人救活的人出院后,比起等到急救人员救活的人,可以正常行动的几率也接近翻倍。所以全民普及急救常识非常关键。 ​​​​ (参考链接一链接二)。

实际生活中,大家都有清晰的感受了: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急救常识普及。

公共场合能看到的就是各种标语口号,各个行政单位的宣传栏永远是不知所云的政治内容。真正救命、管用的知识,基本上尘封在书本里自己去翻。可以想象,全国有多少人可能就是因为突发事件而丧失生命,而这些突发情况本来是可以转危为安的。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缺乏急救常识的人们,还可能因为使用一些错误的“土方法”而酿成更为悲惨的结果——比如给幼儿灌滚烫开水试图救治热惊厥。

类似生活中常见但不一定知道正确、科学救治方法的紧急情况:

触电、溺水、食物中毒、窒息、高烧、烫伤、骨折……

有的紧急情况,掌握了急救方法,可以达到死里逃生的效果;有的紧急情况,因为不懂正确救治方法,反而造成二次伤害、加重伤害。所以,你还觉得普及急救知识没用吗?

光指出问题不给解决方案也是耍流氓。

我想到的一些管用的急救常识普及渠道或方法:

1、电影院播放正片之前,播放1分钟左右的急救常识公益片。这个播放量和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2、重要电视晚会节目中场休息时,播放1分钟左右的急救常识公益片。比如春晚,一家老小都在观看,看到这样的急救常识,还是挺管用的,而且过年期间走家串门互相宣传。

3、在人流量大的广场或购物中心,定期举办急救常识宣传,采取真人演示,观众互动。

其他的就不多列举了,我相信真要有心做这个事的话,是不难想到有效方式的。毕竟,生命很重要也很脆弱。

海口

节后上班看到新闻里都在说大批自驾游旅客滞留在海口,等待轮渡过琼州海峡,高峰时期超过两万辆车、排队20公里、滞留旅客10万人,8天时间里,71万人从海口过海。(来源:新浪新闻

其实每年国庆、春节这两个长假都会出现景区爆满、高速拥堵的问题,可以说是见怪不怪了。但奇怪的是,我搜了一圈,没发现国外有这个现象。这说明贵国的休假制度太具有特色,十几亿的人口,2个相对长一点的假期,上亿人口集中流动,这已经不是休假了,而是受罪。

年休假这个东西,怎么说呢,聊胜于无。政府机关、国有企业、私营企业、工厂、宾馆饭店、个体户……不同行业的人对“年休假”这三个字理解程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就拿我所在的国企来说,除了极少数快退休的人能休年假,其余人是没有资格和机会休的,具体原因就不解释了,上司有一万种方法让你“开不了口”。

这几年来,我本人除了休婚假到泰国玩、2015年国庆到青岛玩、2016年11月到北京出差之外,好像就再没有离开过重庆,有些不甘心。今年夏天,女儿就要满2岁了,我跟媳妇商量请假去哪儿玩。想来想去都没个结果,顾虑安全问题、女儿的防晒问题、女儿长途奔波能否承受的问题、请假问题……

彩蛋:本文前面提到的“两万辆车、排队20公里、滞留旅客10万人”,给我的感觉像是大致推算出来的,估计记者写稿时问了交管部门大概多少车滞留,答曰:2万多吧。然后记者就算:平均每辆车1米长,满载5个人,乘以20000,那就是20公里、10万人。

春节临近,县城里的人和车都迅猛增加。作为一座户籍人口100多万的西部小县城,在外务工的人至少在30%以上。所以,到了年底,这30万“候鸟”基本上都会回乡过年,直接导致原本只有10来万常住人口的县城,增加到20万左右。

突然增加的人口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比如说:

停车难:原本规划就很不科学,老城区几乎无地下停车场和露天停车场,只有占道停车,新城区的停车场都建在小区内部的地下,外面的车嫌太远也不太会选择去停。为数不多的占道停车位用完后,很多车直接摆在了大街上。这几天出门宁可走路,也不敢开车,因为开出去压根没法停。一些严管路段虽有违停抓拍,但仍挡不住前赴后继的车子。

公共场所烟雾缭绕:我对外出务工群体并没有偏见,但是,明显能感觉到近段时间在公共场所旁若无人抽烟的情况多起来了,电梯里、商场门口、广场上,到处都是烟民。特别是在电梯抽烟的真是烦人,有些脾气大的,你提醒他灭烟,丫还给你怼回来。

社会治安问题:上个礼拜,城内某网吧一学生和社会青年发生冲突,被刺身亡。去年这个时候,一公职人员在滨江路与社会人士发生冲突,引发多人斗殴。注意,前面说的社会青年和社会人士都是年底才从外面回来的人。

今天看了篇微信朋友圈刷屏的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看完后五味杂陈,简单说几点感受。

1、医保并不能保全部,遇到特病、大病,还得有靠谱的商业保险作补充,问题是国内保险行业太乱,条款复杂,处处充满陷阱,理赔是坑;

2、重病患者在生命最后一段时期,往往也是受罪最多、花钱最多的时候,很多家庭就在抢救病人的那段时间里掏空家底,因病致贫,选择理智放手,或许对家庭更好;

3、注重微小苗头,身体的每一个器官运转正常的时候都不会有异样,而当你感觉有什么不舒服时,就得引起重视了,特别是像文章中提到的“感冒”,这是一种既常见的疾病,也是很容易转为肺炎、呼吸衰竭、心脏病等重症,同时,一些其他疾病比如艾滋病、白血病之类的有时也会表现出“感冒”症状,让人掉以轻心,导致贻误真正病情诊断。

4、多结交朋友,特别是医生和律师,关键时刻能救命的。

最后,祝各位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张韶涵

最近,被一首叫做《阿刁》的歌单曲循环了,听的版本是张韶涵在湖南卫视《歌手2018》第二期演唱的现场版。赵雷老师原唱版本也听了,各有所长,但我更喜欢张韶涵这版。

张韶涵是我学生时代挺喜欢的一位歌手。

记得有次在网吧冲浪,好基友杨二给我发QQ信息说“我认了个妹妹,长得像张烧焊”,我正觉莫名其妙之时,他立马更正“张韶涵哈”。然后我就搜到了她的《寓言》,边听边跟着哼“我才发现梦想与实现间的差别,逆着风让自己体验每一个感觉”,旋律、歌词什么的都挺不错,特别是咬字清楚,和我之前听的周杰伦风格完全不一样。

老实说,我对追星并不太狂热,从来不会宣永远爱某一个人,或者跨越千水万山去听某人演唱会,那个时侯只觉得张韶涵歌唱得挺好,形象也不错,希望可以一直听她唱下去。当然她也很努力,陆陆续续出了很多热门流行音乐,比如《香水百合》《欧若拉》《亲爱的那不是爱情》《隐形的翅膀》等。

上大学之后,渐渐很少听到张韶涵的消息,那时候我忙着在宿舍钻研各种破解注入远程控制等黑客工具,或者在天气晴朗的白天或黑夜骑着自行车丈量重庆这座魔幻5D城市,或者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去追求身边漂亮女孩儿的亲睐……直到今天,张韶涵以一首惊艳的翻唱《阿刁》重回视线,社交网络上讨论起她,我才知道2008年以后,张韶涵在她的演艺黄金时期经历了母女反目、被控吸毒、心脏病调养等不利因素,真是让人难过。

所以我明白了为什么张韶涵会力排众议,选择翻唱赵雷这首民谣《阿刁》。赵雷这首歌是写的真不错,据说阿刁是赵雷在西藏认识的一位姐姐,后来住在丽江的人间小院客栈。

听赵雷的版本,感觉就像是在诉说自己好朋友的故事,娓娓道来,温柔动听。

听张韶涵的版本是很复杂的感受。

开始的第一句“阿刁”就已足够展示出道多年的歌手功力。说唱之前的唱法迅速将听众带入了故事之中,脑海里就浮现出了一位文青模样的藏族女孩儿,戴着灰色的帽子遮住自己脸庞,沉默寡言,在家乡有过痛苦的遭遇,然而她不甘于命运的安排,逃脱牢笼来到拉萨并歇息在城外山顶的破旧小屋里,随身携带一把卓玛刀防身壮胆。

说唱之后的部分,张韶涵用她独特的高音,一如既往的清晰吐词,将阿刁平凡的形象升华到了不甘于平凡、向往自由的高度。似乎就能感受到阿刁这些年,她的青春,她离开家乡一路经过的车站,大昭寺门前来来往往虔诚的信徒或猎奇的游客,这些景象犹如一帧帧的画面反复在脑海播放,但她并不轻易向人诉说。

最重要的是,她唱的是自己,也是她选这首歌的原因,她从歌词里看到了自己这些年的经历——不会被现实磨平棱角、甘于平凡却不甘平凡地溃败。可以说,这些年她经历的辉煌与惨淡,自由与束缚,彷徨与呐喊,都倾注到了这首歌里,尤其是当她用高音唱到“你是自由的鸟”时,全场沸腾,所有人都被点燃,那种情绪的传递,如果不是真正经历过,是很难有足够的感染力的。

生而有幸,能够听到张韶涵唱歌,能够看到她在这个舞台重新站起来。

试听链接:QQ音乐

在线视频:优酷视频

小时候看电视,不管是琼瑶戏还是武侠剧,总有狗血的乱点鸳鸯谱情节——两个并不相爱的人要被迫在一起。这个时候,总会有一副过来人模样的人在旁边说“感情都是可以培养的嘛”。

虽然传统文化中也有“日久生情”这个成语来佐证上面的感情培养观点,但我对此不太认同,直到这个礼拜,我确信,感情确实是可以培养的。

话还得从头说起。到了年底,我和媳妇的工作都变得异常繁忙,特别是媳妇,被单位派到主城区车站码头搞户外营销,时间是一个礼拜,这样,照顾女儿的重担就落在我身上了。我女儿一岁半,她属于刚见面觉得十分可爱,接触一会儿就很烦人的那种小孩,脾气特别大,性子特别急,想要的东西没拿到手的话,就会大吼大叫,让人抓狂,根本不像个一岁半的姑娘。晚上睡觉就更折磨人了,这么大了,还得叼着安抚奶嘴才能入睡,一晚上要挪动无数次睡姿并且变换位置,夜间常醒来找妈妈或者大哭。症状就不一一列举了,反正自有小孩儿以来,我很少能睡个安稳觉。

在我们家,我女儿最粘的是她爷爷奶奶,因为天天带她,其次是她妈妈,晚上睡觉只要妈妈,最后才是我。

媳妇出差第一天,下班后回家一切正常。到了睡觉时间,照例给她安抚奶嘴,然后就一直找妈妈。好不容易哄睡着了,凌晨3点醒来,大哭。估计是发现妈妈不在身边,而且我睡得太死,后知后觉,没来得及轻拍她。折腾到5点钟才又睡了。

第二天回家,她似乎已经习惯妈妈“仍在上班”这件事,跟我关系要亲密一些了,果不然,晚上安抚入睡后,一夜无事。

第三天,甚至能在早上醒来后,直接呼喊“爸爸、爸爸”,而不是以前的“妈妈”,这让我十分感动,抱着她亲了又亲。这说明我们父女俩感情已经升温了呀同志们!

最后说点题外话。看着女儿一天一天长大,心里还是百感交集的。

俗话说,养儿方知父母恩,这句话我赞同,当然并不是说现在有了女儿,才知道小时候父母喂养自己多么不容易,因为我小的时候,父母可没怎么管我,也是扔给我爷爷奶奶在带。我赞同的原因是:父母现在帮我带小孩,太辛苦了,这份恩情太重了!要让我自己带小孩的话,一是太累,二是我估计没那么耐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