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本文为转载。主要目的是留作纪念。

网络评论:这篇《人在江湖》堪称“骂人宝典”,通篇无脏字,却把人骂的体无完肤,被称为“骂人的最高境界”。原文发布在郭德纲博客,后被删除。

3月28日,青岛专场演出。5000人的现场,无一空座,山崩地裂,热情空前。青岛父老懂相声爱相声,让人感动。主办方盆钵盈满,皆大欢喜。唯独青岛部分媒体信口雌黄,污言诽谤,令人遗憾。后得知,系某些龌龊条件未得逞,遂造谣污蔑。闻言感慨,只能用被禁言的语气表达我的心情。世上有没见过面的朋友,没有没见过面的冤家,仅此一次,以后改了,好吗?乖,我疼你们。

力挺小沈阳,惹来与专家口角。有人捧,有人恨。切齿者有之,眼红者有之。其实,大可不必。我挺小沈阳,是艺人间的义气。论艺人成名,无非一命二运三风水,四积阴功五读书。步步血泪,声声吟叹,待行至峰顶,又高处不胜寒了。成名后,一大三大,名气大了,开销大是非大烦恼大。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于心。艺人的苦恼,是外人无法想象的。您看到的是舞台上的花团锦簇,景片后的凄凉又有何人知晓呢?继续阅读

我极少向别人推荐书,尤其是小说,更加上有了“网络”之后,各种类型的小说漫天遍野,其中99%都是不堪直视的垃圾,别说推荐,就是叫我再看一次的勇气都没有。

白夜行》是个例外。尽管很早之前就听过这本书,真正入手看则是差不多10天前的事。在家里一堆杂乱的书中,我看到了还没拆封的《白夜行》,媳妇买了很久了。看了十来页,觉得是一本很具有日本风情的普通侦探小说,接着看了几十页慢慢被情节所吸引,然后一发不可收拾。花了刚好一周的空闲时间看完,忍不住推荐给了几个朋友,我告诉他们“一定要看,太好看了”。

仔细回想一下,好像还没有什么书是值得这样推荐的。继续阅读

在今年的《脱口秀大会》第三季上看到老罗以领笑员的身份出现,并且在后面还表现了一段频频爆梗的脱口秀,还是有点感慨的。
老罗当年出名,刚好是中文互联网的早期阶段,他在新东方当培训讲师期间说的段子被人整理后发布到网上,然后就火了。可以说,在中国脱口秀这个新兴领域,老罗算是前辈之一。但看着老罗在《脱口秀大会》舞台上不管是点评其他艺人还是自己上台表演,都让我有“美人迟暮”“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的感觉,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了,老罗显得是那么的不合时宜。
生活压力需要释放,所以轻松愉快搞笑的东西永远都不缺市场。继续阅读

简单谈一些观点吧,不一定对,欢迎讨论。

一是关于联想。看到知乎上有人提问说为什么联想逐渐没落了?这是个很好的问题,尤其是在“中国制造”“国货当自强”的时代背景下。联想起步早、资源多,但最后一手好牌被打烂了,我感觉就是官僚主义太严重,以及因循守旧不会创新。企业沾染上了政府部门的坏作风,那是肯定会玩完的。智能机刚兴起的头几年,联想这方面的坏作风就显露无遗,比如产品线的取名,当时iphone卖得好,联想就取名叫乐phone,外形也仿照,参数却被吊打,还敢卖高价。到今天,联想手机份额基本可以忽略不计了,UI难看、软硬件受制于人、宣传太烂,拿什么和华为、小米、OV竞争?联想其他的产品线也很烂,比如说打印机,我公司同时在用的联想、惠普、佳能、京瓷都有,唯独联想的最烂,漏粉、卡纸等故障率远远超过其余品牌。PC业务方面,消费领域的笔记本比不过惠普和戴尔,依靠IBM笔记本打情怀牌也差不多了,关键是价格还很贵,这块市场迟早都会拱手让人。继续阅读

周末,重庆的天气依然毒辣。

比天气更火更毒的是“问题疫苗”事件。兽爷那篇火爆朋友圈的文章《疫苗之王》在我转载后几个小时就被迅速河蟹,我也想写点什么,提起笔又感觉啥都写不下去。

曾经,我是一名医学生,学校图书馆前面的石碑上刻着中国医学生誓言,每次路过都感觉心潮澎湃、使命光荣。之后,我成为了一名医药销售行业的底层民工。但我最重要的身份,是一位父亲。继续阅读

20171019103334.jpg

作为一只市场营销狗,免不了要经常出差。出差最大的烦恼是住酒店,国内四星级以下的都很难说有什么舒适感,普遍都是房间味道重、床垫偏软、早餐难吃、光线偏暗、被褥毛巾太脏……四星级以上的又明显超出公司差旅报销标准,所以能不住酒店就尽量不住,还好我出差的区域一般都能当天往返。

前段时间出差,有两次都丢了东西,最后虽然都失而复得,但体验却完全不一样。

第一次

那是在八月下旬,出差去隔壁的W市,车程1.5小时,我驾车带着公司的一位姓包的老前辈。包老头今年五十多岁,快退休的年龄了,业务能力非常强,公司安排他和我一组,目的也是希望起到传帮带的作用。

当天一早出发,高速路上风雨大作,顶着暴雨开了快2个小时才到达W市。马不停蹄与客户接洽,忙完后已是晚上10点多。本想直接回家,但彼时又是狂风暴雨,路上积水很深,加上饱餐一顿略显疲倦,于是就近找了家酒店开房睡觉。

第二天早上退房后立马驾车返程,快要上高速时接到酒店前台电话,说在包老头的枕头下发现有现金和证件,退房时没仔细看,直到更换被套才发现,因为里面有包老头的身份证,所以能直接确定就是包老头遗忘的。

得知我们快上高速,这时候返回去拿肯定不太科学了。酒店前台主动说,现金用微信转过来,证件马上联系顺丰发过来。这正合我意,现金也不多,金额对得上,3分钟的电话什么都搞定了。完后包老头加了人微信,痛痛快快一个转帐就过来。回去后第二天,顺丰就打电话派件。

总之,整个体验非常好。

第二次

上个礼拜,独自一人到C市出差。本来预安排的就是两天的工作量,所以就直接预定了酒店,通过艺龙网定的途家网的公寓式酒店。

住进去感觉还不错,装修风格很贴近家装,也没什么味道。C市现在很多这样的楼盘,一层楼30多个房间,每间套内约20个平方米,基本都被改成了单身公寓对外出租或者被途家网这样的酒店集团整层租下来改成酒店。

住了一晚后,退房不表。

过了两天翻挎包才发现充电器不见了。因为出差回来挎包就扔在公司没管,打开后啥都有就是没有充电器,所以我肯定是遗忘在酒店了。这个充电器是iPhone附带的原装充电器,京东上要卖150左右,虽然不多,白白损失还是很可惜的。

立马打电话给酒店前台,说是客房部没上班。过几个小时再打,这次上班了,但上班的人不是那天接待我的人,所以建议我再换个时间打。

然后我就打了途家网的400全国呼叫中心的电话,听完我的经历后,接线员说很抱歉,因为我的订单不是通过途家网定的,而是艺龙网定的,所以他们没法处理。

这种踢皮球的风格倒很像很政府部门打交道,于是我只好打艺龙网热线,毕竟是通过艺龙网预定的。艺龙网显得比较重视,说10分钟内给我回复。10分钟不到回电了,说已与酒店沟通,酒店答复客房部当时的值班人员目前未上班,等上班了第一时间给我回复。

所以在浪费2钟头打了一通电话后,我仍然不知道酒店是否看到了我的充电器,以及我能否要回来。

在艺龙网的督促下,途家酒店第二天回复了:充电器在客房部,并愿意按照我的要求快递给我,邮费自付。

这次遗失的充电器虽然也很快找回来了,而且主要责任也在我,但我纳闷的是,途家网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来处理这类事情吗?服务员在收拾房间时,发现客人忘带走的东西就可以不声张、据为己有吗?

上个月,刷微博时看到有条新闻,引起了我的注意:

丹麦警方在海滩上发现一具无头无四肢的女尸….   今早警方通报,经过DNA比对,确认这名女尸为失踪的女记者。尸体的头和肢体都有被人为截掉的痕迹,同时尸体被切开(防止死后体内气体发酵将尸体浮上海面),还绑有金属(为了沉底), 潜艇内也找到了她的血迹

点开详情,说的是有位叫Madsen的丹麦人热衷于制造各种奇怪的东西,2008年的时候他设计了一艘潜水艇并命名为“鹦鹉螺号”(Nautilus)。今年8月,Madsen邀请一位瑞典女记者参观报道他的潜水艇,之后,女记者神秘失踪,再之后,女记者的尸体被冲上海滩。

这背后的凶杀案件就不详细分析了,但是这潜水艇的名字——“鹦鹉螺号”(Nautilus)估计会勾起很多人的回忆。没错,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的经典小说《海底两万里》的主要内容就是说的一个博物学家机缘巧合之下,进入尼摩船长的潜水艇“鹦鹉螺号”在海里周游世界的故事。知道这部小说很久了,但真正接触并读完是上个月的事,读到一半的时候就看到上面那条新闻,还真是凑巧啊。

95版神秘岛截图

我很喜欢凡尔纳的小说,他笔下的人物就如同他本人一样,往往拥有博学的知识,而且能够将这些知识用生动的方式演绎出来,整个过程就如同玩《模拟人生》这样的模拟经营类游戏一样,充满了成就感。最早接触凡尔纳是90年代,中央电视台曾经播出了一季的《神秘岛》,该剧根据凡尔纳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美国南北战争时期一群乘坐热气球飘落在孤岛上的人们勤恳开拓的故事。具体播出时间已经忘记了,大概是1995——1997年之间,我还在读小学,断断续续看过十来集,印象比较深刻的是有个怪老头(也就是鹦鹉螺号潜水艇的主人尼摩船长)一直躲在潜水艇里用潜望镜偷窥岛民的生活起居。这大概是我看过最早的美剧。

我对这种荒岛生存类的故事天生就感兴趣。我极少玩游戏,玩的比较多的就是《孤岛危机》系列。大学时,追的几部美剧中,也有一部此类题材的,估计好多人都看过,名字叫《迷失》(LOST),总共六季,我反复看了三遍。《迷失》的创意很大程度上就来自于凡尔纳的《神秘岛》,但《迷失》的架构更为庞大,除了荒岛生存外,还引入了时空概念,并且看似毫无关联的一群乘客,通过剧情的推移,其实每个人都和其他人有过交集。但比较坑的是,《迷失》的编剧在剧中挖了很多坑没填,剧终时草草结尾,好多问题都没有确切的回答,成为一个遗憾。

《海底两万里》和《神秘岛》是“凡尔纳三部曲”中的两部,还有一部叫《格兰特船长的儿女》,这里不得不又说到巧合的事了。念初中时有次跑到学校图书馆借书看(该图书馆常年关闭,主要作用是装点门面),鬼使神差中借了一本泛黄的旧书,就是《格兰特船长的儿女》,一开始读这本书就被剧情吸引了,当然现在大部分情节都已忘记,依稀记得书中一群人到了新西兰,接触到当地土人毛利人的情形。

前面说过,凡尔纳是一个十分博学的人。他生于19世纪中期,他创作小说的年代刚好处于欧洲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整个社会对工业经济的崇拜处于一种亢奋状态中,人们推崇博物学家式的科学家,人们喜欢看到用百科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故事。在这个背景下,凡尔纳的作品应运而生。在《神秘岛》中,以工程师赛勒斯·史密斯为首的5个美国人几乎处于一无所有的情况下,通过科学的方法,测量了岛的经纬度,岛上高山的海拔高度,建起了陶土砖厂,合成了硝化甘油,制造了玻璃、铁器、船舶,驯养了家禽,甚至制造了电报线路……整个过程既有趣,又好玩。有人评价说,现在的科学家空降到荒岛上,保证什么也制造不了,只能等死。但同样的,如果真按照《神秘岛》书中给的方法制作炸药,估计会粉身碎骨。只能说,那个年代的科技十分粗放,社会分工也不如现在这样精细。

最后,再说一个问题。总体上看,凡尔纳的立场应该是倾向于美国北方自由废奴派的,但在《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给博物学家主角安排了一个忠心耿耿的奴仆,在《神秘岛》里,也给工程师主角安排了一个衷心追随的黑人奴仆,这与凡尔纳的立场似乎又有所冲突。

P.S:好不容易找到了95版《神秘岛》的片源(英语中字),在百度网盘上,有需要的话可留言索取。


日版《深夜食堂》


国产《深夜食堂》

黄磊老师主演的山寨版《深夜食堂》一经推出就收获骂声无数,目前豆瓣评分2.5分(日本原版《深夜食堂》评分9.2分)。从官方发布的海报和视频截图看,山寨版和原版在人物造型、场地布景、故事情节等各方面高度雷同,可以说是山寨出了新高度,也难怪观众打分太低。

与国产电视剧相比,日剧制作精良,特别是在刻画普通人物、描写日常生活方面,日本人有丰富的经验和好的作品,老一辈的人很多都看过《血疑》《东京爱情故事》这样耳熟能详的电视剧。我很少看日剧,这几年来唯一看过的一部日剧是警视厅公安部公安第五课。但在美食和美食背后的故事这个题材上,我们完全没有必要翻拍日本的。我们有辽阔的国土面积和多达56个民族,食物的花样、种类以及背后的故事估计几百集、几千集都讲不完,央视当年拍的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就是成功的例子。

既然我们关于食物的题材很多,而原版《深夜食堂》又带有深深的日本饮食文化印迹,那为什么制片方还如此拙劣地山寨呢?我觉得答案是:追求短暂利益。纵观这几年内地的综艺节目就不难发现,国外什么节目火,立马就购买版权,克隆出几乎一模一样的节目出来:《荷兰好声音》火了,马上推出《中国好声音》,《美国达人秀》好看,我们立刻有《中国达人秀》,韩国出了个《无限挑战》,我们马上《极限挑战》跟上……虽然质量达不到原版水平,但因为有原版的火爆表现保证,制片方对于收视率和盈利并不担心。并且,即便看过原版的人对山寨版嗤之以鼻,但没看过的还是占大多数呀,要知道在中国,把握家里遥控板的主要就是家庭主妇和老人,能在网上率先看过原版《深夜食堂的》多是年轻人,这部分人本来就不是目标观众群体啊。

最终来看,各种山寨电视剧横行对市场来说并不是好事。制片人、编剧们不是去深入发掘身边的真实故事,而一窝蜂地分析、抄袭国外成熟电视剧。山寨品以急功近利的短视行为,短时间内让资本获得了回报,长此以往,必然引导更多观众直接观看美剧、韩剧和日剧,就更无人看国产剧了。

关注互联网的朋友估计对当年的“3Q大战”(2010年以来奇虎360和腾讯QQ之间的口水仗和随之衍生的诉讼)不会陌生,双方不仅在网上点燃战火,发展到后面更是逼迫用户站队,让用户的电脑有你没我、有我没你。7年后的今天,阿里巴巴和顺丰在互联网上点燃了撕逼大战,借助微博微信等社交媒体的传播,场面比当年的3Q大战更为壮观。

在微博上、知乎上,相关问题讨论后面,几乎是一边倒地支持顺丰,出现这个结果真的是毫不意外的,就如在本文题目中说的,阿里和顺丰撕逼,我当然支持顺丰。

事情的缘起,在网上都查得到,我就不详细描述了。简单地说,就是阿里巴巴旗下的菜鸟网络在6月1日下午14点32分发布《关于顺丰暂停物流数据接口的声明》称,顺丰主动关闭了丰巢自提柜和淘宝平台物流数据信息回传;四个小时后,顺丰回应称是菜鸟单方面切断信息接口。其中究竟是怎么回事,估计只有双方当事人才心知肚明,我想说的是,为什么会出现舆论一边倒支持顺丰的局面。

mayun.jpg

第一,阿里巴巴膨胀的野心超出了必要限度

不得不说,马云是一个商业奇才,他的智慧和谋略在迅速发展的中国得以充分发挥,借助国内廉价的制造业和庞大的消费市场,他一手打造的淘宝成为一个无法轻易撼动的商业帝国。但为什么马云不能安安心心做电商平台,而要插足物流业呢?答案是马云的胃口太大,野心膨胀,他要干掉一切潜在的竞争对手。虽然淘宝的体量已经足够大,但放眼望去,电商市场仍然有很多企业正在迅速成长,比如坚持依靠自建物流发展起来的京东,自营产品的质量和送货实效已经远远超出淘宝绝大多数卖家,而苏宁、国美等传统家电巨头也在毫不含糊的拓展这个市场。

面对激烈竞争,马云害怕淘宝重走当年易趣的道路,所以他不仅要做平台,而且要做能掌控一切的平台,所以菜鸟网络应运而生。从表面上看,菜鸟网络宣称它不是快递企业,也无意在今后进军快递行业,但事实上菜鸟在做的事远远超出了快递业务范畴。根据公开资料显示,菜鸟网络在全国大量选址建立中转仓库,进行分布式仓储,同时,依托大数据智能整合各家快递公司资源,对商品的出库和配送进行合理搭配,从而将传统的卖家从仓库取货——联系快递公司取件——快递公司送货到中转站——配送到客户手中,变为现在的根据买家收货地址自动选择最近仓储基地——自动将需求信息发送至最近的快递员——及时配送至客户。这样,所有进入菜鸟联盟的快递公司将逐渐失去开展业务的独立性,彻底沦为菜鸟网络的附庸。随着菜鸟网络掌控的资源越来越多,进入的快递企业越来越多,菜鸟网络的话语权越来越大,在未来,哪家快递公司能收件、能收多少件、每件多少钱,完全由菜鸟网络说了算,就如同电影里的台词“朕给你的,你才能要,朕没给你,你想都不要想”。

这并不是危言耸听。以往我们在淘宝买东西,还可以根据自己喜好,指定发什么快递,现在越来越多的情况是,卖家会告诉你,全国几大仓库智能发货,不能指定快递和发货地。比如最近我在淘宝买了一款小家电,就是菜鸟网络从就近的省份仓库发货,配送快递公司是一家叫做“黄马甲”公司,老实说,这个快递公司压根听都没听过,在网上甚至查不到它的官网,也很难根据单号查询进度(淘宝后台可查),要不是菜鸟网络,估计这家小快递公司压根无法生存的。

可我要说,阿里巴巴真的没必要这么干,菜鸟网络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创意,但它与市场经济的开放理念的完全违背的。阿里巴巴作为电商平台,应该无差别地为所有快递企业提供接口服务,各家快递企业的服务质量自然有消费者和市场评判,这样的竞争才会促进快递行业共同进步,同时帮助电商健康发展。一旦阿里巴巴真的完全掌控了快递市场,快递服务质量必然下降,因为用户面对的不再是一家家各具特色的快递企业,而是冰冷的阿里巴巴物流网络。

简单地说,让平台的归平台,让物流的归物流。

fengcao_th.jpg

第二,顺丰历来是一家值得尊敬的快递公司

顺丰之所以有底气和阿里巴巴斗,全在于多年诚实经营的结果,它是一家值得尊敬的快递公司。

顺丰是国内最早有自己货运飞机的快递公司,他们的员工服饰统一、彬彬有礼,他们的速度和安全一直处于同行前列,运输贵重物品、鲜活农产品,除了顺丰外,还真不敢选择其他快递公司。多年以前,我们这个小县城还只有三通一达的时候,我就在微博上呼吁,请求顺丰拯救我们这个三通一达沦陷地。前几年,终于迎来了顺丰的驻扎。经过我近十年的淘宝经历,和其他快递公司比,顺丰有如下特点:

1、顺丰是唯一一家送货上门的快递公司。我所在的县城,其他快递公司不成文的规矩是,快件要么放在小区、单位门卫室,要吗在楼下等你来拿,只有顺丰是唯一一家不需要强调就默认送货到家的快递公司。

2、顺丰是唯一一家赔付不墨迹的快递公司。去年10月国庆节前,我媳妇在淘宝买了一套老人睡衣,国庆前一天送到的,当时家里没人,就让顺丰的快递员放在小区门卫室。结果国庆节外出旅游就将这个事忘记了。回来后去门卫室没找到,物业也不管代收包裹的事。因为价值不大(总共108元包邮),本想就算了。又过了十几天,在旺旺上跟卖家随口提了句包裹没收到。卖家立即联系顺丰客服要求调查。随即,当事快递员跟我们联系,表示立即启动查找。当然在仓库和小区门卫室都没找到,因为没保价,快递员就问我们里面的东西价值多少钱,然后说赔付100元可否。其实这个责任大头在我这里,因为是我指定要求放在门卫室的,而且我没有及时去门卫室领取,所以在收到快递员发的100元微信红包后,我又返回了50过去,表示共同担责。

3、顺丰是一家保证能做到按时送达生鲜水果的快递公司。这个就不过多举例了,这几年我在网上买过很多生鲜水果,金砖凤梨啊,车厘子啊,枇杷啊……都是选择顺丰配送,每一次送到手的时间都在承诺的范围之内,这点很满意。我没有用其他快递公司运过生鲜水果,因为不敢冒险,毕竟其他快递公司配送普通的商品经常都是全国漫天绕,实效都很难保证,更别说生鲜了。

第三,未来可以没有阿里但决不能没有顺丰

随着淘宝的壮大,一些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比如假货泛滥,买家维权成本高,同质化竞争等等。这让京东、网易严选之类的电商有了突破点。就我本人而言,现在购买电子产品,我只会选择京东自营,即便价格高一点,好处是默认就有发票,配送基本上能做到次日达(小县城哦),退换货方便,不担心假货。

当然,京东并不是完美无缺,但它在努力变得更好。反观阿里巴巴的淘宝,它已经深陷泥潭,难以转向了。在未来,京东、苏宁、国美、网易严选甚至腾讯电商的崛起并不会意外,同理,阿里巴巴一夜之间崩塌更不会是天方夜谭。对消费者而言,马云的阿里巴巴、淘宝倒掉并没有任何不适。

电商倒下了,背后的商品还在,还可以在其他平台继续买到,而像顺丰这样讲究品质的快递企业在目前看来仅此一家,所以,我们决不能没有顺丰。

就如同一些网友评论的,菜鸟网络才这么年轻就如此狂妄自大,动辄要挟、威胁别的企业,那还指望它做大了能干些什么好事呢?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在这个纸质书阅读越来越小众、线下书店越来越难以为继的时代,世界读书日的头一天却发生了一件似乎让文化界斯文扫地的事件:位于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的朴道草堂书店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称:

4月21号,政府告知,书店门口要求封闭,原因是影响市容。我们所持的所有营业执照及许可证被指无任何作用。书店厄运终于来临。

城管执法

在该文中,戴安全头盔穿红背心的城管执法人员与书店古色古香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对宣泄感情的尺度拿捏得十分到位,让人怜惜和愤怒。经过微博大V的转发和微信朋友圈的分享后,这篇文章迅速登上热门,成为昨日的刷屏事件。一帮平时就不怎么看书的网友此时爱心泛滥、对书店即将倒闭的厄运痛惜不已,整个情况就像陷入到了一场全民捉拿“凶手”的游戏之中。

按照“中国互联网热点新闻3天之内必有反转”的定理,另外一篇与之相关的文章又迅速流传开来:曾在今年1月份实地采访过朴道草堂书店的记者写下了这篇《谁TM有空杀死这家进后院要收100块钱的书店 》。这篇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剑指《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全文看下来完全是对朴道草堂书店的深入指控,摆事实、讲道理,似乎让人不得不服,至少在新浪微博上一群大V转发时又纷纷表示:哦,情况原来是这样!

围观“杀死书店”这件事,正确的姿势是将双方的论点论据以及背后隐含的事实罗列出来,这样一看就明、一读就知,而不是主动配合当事人的挥泪倾诉,不知觉陷入到无边的胡乱想象之中。鉴于“杀死书店”这个热点事件中涉及到各执一词的两方(即书店方、记者方),那我们就从双方的文章中提取最具争议和话题性的两个事项,然后看看到底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第一,朴道草堂书店是否被强制关停?

这也是双方争议最大、本事件最核心的问题。
书店方的说法是:

“书店厄运终于来临”,“城管封门是分分钟的事”(并配了城管拆封其他店的图片),“后来城管突然来袭,不问因由,就直接给(灯箱)拆掉了”,“整治开墙打洞以最粗暴、最丑陋的方式在整个城市推进。”,“这一次算是政府懂我心思,成全了我的安静”。

记者方的说法是:

“谁TM说要关停了?”,“城管要求封堵的……是那扇以“开墙打洞”的方式穿凿出来的……水泥门”,同时指出房产所有者“私自加盖二楼”,“只是让你把穿墙打洞的水泥大门改回去,恢复北京原样旧貌,没有人让你们关店”。

综合双方文章内容,可以得出结论:政府并没有强制关停这家书店。事实上,在证照齐全的前提下,政府部门不会有闲心来管一家书店的前途和命运。朴道草堂书店当下真正遇到的问题是违法建设影响了城市形象,违反了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法规,无论是拆掉书店外的灯箱,还是整治拆除“开墙打洞”这种违建行为,都是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行为而已,与书店本身的经营或关闭没有任何关联。尤其是在北京核心范围内的区域,政府部门对违法建设几乎是零容忍的,怎么可能指望城管以温柔礼貌的方式来整治违建呢?

第二,书店的经营策略是否有问题?

书店收费告示

开一家书店、花店或咖啡店,是很多涉世未深、少不更事的文艺青年的憧憬和愿望,大部分人还没来得及实现愿望就被现实打败,而少部分人依靠各种努力终于开上了书店、花店或咖啡店,最后99.99%又被惨淡的业绩打败了。那么,朴道草堂书店的经营策略是怎样的,它成功了吗?

书店方的说法是:

“开书店九年,南锣越来越火,书店依然安静”,“如果你了解过一个人对于书籍曾经多么饥渴,就会理解为什么我愿意默默在这里做个卖书人”,“如今开书店并不容易,赔钱自不必说”。

记者方的说法是:

“这家书店进后堂需要交100块钱”,“进门最少购买一本书”,“菜单没有了,茶水是随意给的,茶水不论品种、茶点时有时无”,“,店面所在地,是数年前老周购买的,现已属于私产”。

综合双方的说法, 朴道草堂书店不论是“进门必须买一本书”,还是“进后堂需要交100块钱”,这都属于书店方自己的经营策略,理论上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当然,进门必须买书的规定属于强制最低消费条款,这早就在2015年就被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的《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所禁止。但书店方的经营策略表明,在南锣鼓巷这样一个繁华商业区开办一家书店其实是很难赚到钱的,即便是最低消费条款和高额看书费用规定同时存在,与此地的门店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收入。所幸的是,书店经营者没有店面租金的压力,这座院落早已被其购买,他想开什么店,制定什么规矩,和其他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围观群众就别瞎操心了。

最后,小小地谈下实体书店

近年来,线下书体书店倒闭的新闻屡见报端,社会舆论逐渐形成了我们不爱看书了这个奇怪的结论。还在继续坚守的实体书店就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一样,照亮我们前往文明的路途。但实体书店倒闭与我们不爱看书之间是其实没有多大关系的,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始终会被更先进的所替代,不光是书店,各行各业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

线下书店其实是有很多弊端的,比如:占地面积大,抬高了经营成本;书籍品类少的话吸引不了人,种类多又会挤占现金流增大库存;来回书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等等。幸亏网上书店完美解决了这些问题,网上购书通常比实体店便宜,而且种类繁多应有尽有,更方便了解其他人的评价,足不出户完成购书等等。Kindle电子书等产品的兴起,又解决了携带纸质书不方便的问题。

写到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杀死书店”不过是顺应时代潮流罢了,书店被杀也并不是那么恐怖和不可开交的事情,说到底看书只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其中一种方式而已,哪有那么多矫情和感动。

本文已发布在我的简书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