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本是我少年时期最喜欢的一件事。然而种种原因,这些年读书极少,因此,重拾阅读成为极其重要的一件事。虽然好多书都是带着消遣的意味迅速看完,也没有深入思考,但我觉得仍有必要简单记录下读后感。
今天聊几本书吧。
1、《迪伦马特喜剧选》, 作者: [瑞士]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迪伦马特确实是不可多得的作家,这本书收录了他的五篇代表作,都是剧本,可以直接拿来演出用。其中的《弗兰克五世》我没看,不太喜欢歌剧。这本书在豆瓣只有37条短评和2篇书评,看来读过的人极少,但评分却高达9.5分,可见质量极高。《罗慕路斯大帝》作为开篇,非常有趣,尤其是皇帝与文物贩子的对话,以及给母鸡的取名,这些设定体现了一种喜剧的高级感,充分说明喜剧并不是简单地讲笑话或者插科打诨。《天使来到巴比伦》和《老妇还乡》的画面感更加强烈,喜剧味道更浓,国内很多高校还曾经多次排演《老妇还乡》里面的经典片段。最后一篇《物理学家》充满了讽刺和荒诞不羁,也很有看头。
2、《法官和他的刽子手》,作者: [瑞士] 弗里德里希·迪伦马特
看完《迪伦马特喜剧选》后,在查找作者迪伦马特的资料的时候,了解到这位伟大的剧作家其实也擅长写侦探小说,其中最出名的就是这篇《法官和他的刽子手》。故事的架构很传统,无非是出现命案——警方调查——抽丝剥茧——真相浮出水面。但这篇的精彩之处在于“设局”,探长主角为了主持公道,使用一种非常巧妙的方法将罪犯抓住,过程实属艰辛,但最后的结果也确实大快人心。情节扣人心弦,又不拖泥带水,让人欲罢不能,当属侦探类的上乘之作。
3、《嫌疑犯X的献身》,作者: [日本] 东野圭吾
东野圭吾就不多介绍了,我之前看过他的《白夜行》《解忧杂货店》。这本书,本来在十几年前上大学时,有位女同学给我借过,当时没有看,书也不知道放哪儿去了。看过之后,觉得不如《白夜行》带来的震撼大,但仍然是一篇值得一读的故事。表面上看是侦探小说,看到最后发现是爱情故事。主角的作案手法也很巧妙,所以必须留待最后揭秘。里面的“爱情”严格说是一种畸形的单相思,并没有爱情,但又很虐心,读完后让人怅然若失。
4、《大国的崩溃》,作者: 沙希利·浦洛基
这是了解苏联解体的较好读物,但是里面对很多繁琐细节的描述过多了,同一个场景引用了N个人的视角和看法,影响了阅读的趣味。作为史料当然还是不错的,较为清晰地梳理了苏联解体的全过程。这样一个曾经辉煌的大国,突然崩塌的瞬间,一切合情合理但又让人不胜唏嘘。决定大国命运的关头,从来都不是某一个领导人或者某一撮势力,而是整个历史潮流。像苏联这种模式,在当时的国际国内大环境下,解体几乎是一开始就注定了的,问题只在于什么时候发生而已。读完后,想起一句古诗: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5、《我的前半生》,作者: 爱新觉罗·溥仪
这本书很出名,看过的人应该很多。作为中国唯一一本由皇帝亲自写的自传,他的地位和重要性不言而喻。前面一部分详尽描绘了皇宫里的生活,其中的奢华、浪费和排场让人震惊,宫里猖獗的偷盗行为也让我大开眼界。后部分则主要写了溥仪如何一步一步被各路军阀、国民党、日本人利用而成为傀儡的。这些内容大大填补了我的知识空白,看完后有一种对中学历史大彻大悟的感觉,为什么民国时期会产生各路军阀?为什么军阀又连年混战?为什么日本人能盘踞东北?为什么溥仪会甘当日本人的傀儡……这些以前没搞懂的问题,在书中都有了清晰的答案。溥仪是不幸的,其中有他自己的选择,但大多数时候都属于被人牵着鼻子走,老天对他的惩罚也是极具讽刺意味——性功能障碍、不育。
6、《霍乱时期的爱情》, 作者: [哥伦比亚] 加西亚·马尔克斯
高中时读过《百年孤独》,那当然是一本非常有意思的小说。去年,在媳妇买回这本《霍乱时期的爱情》后,我觉得在疫情背景下读这本书别有意味,就花了大概一周的时间看完了。马尔克斯真是讲故事的好手,明知道他是瞎编的,但他把细节处理得像真的一样。男主角上演了一出屌丝逆袭的故事,虽然他旷工、偷窥、尾随女生、嫖妓、和有夫之妇发生性关系,但他聪明好学,最后也混出来了,也就有资格和能力去找女主角了。女主角出生在优越的家庭环境,与具有同样社会地位的医生结婚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况且医生对她也还不错(虽然医生也出轨了),她命运的插曲就是被男主角盯上,然后时不时地在她面前刷下存在感。最后,当两个老人像年轻人一般热恋、在船上各种激情……老实说,颠覆了我的三观,我不喜欢这种“恋情”。得不到的往往才是最好的,得到之后呢?尤其是在那么大年龄后才得到,无法想象。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