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根廷作家豪尔赫·路易斯·博尔赫斯是我最喜欢的作家。
在我爱上博尔赫斯的年纪,却错过了让我认识博尔赫斯的女生。

博尔赫斯是谁?

有人说,伟大的作家都是上帝的私生子,无疑,博尔赫斯绝对是其中一个。博尔赫斯1899年出生于阿根廷布宜诺斯艾利斯,从小就在父亲的图书室里阅读大量书籍;1914年,博尔赫斯随家人游历欧洲,并如饥似渴浏览世界名著,这期间就如同武侠小说中主人公无意中捡到失传的武功秘籍一样,进步神速;后来,就好像命运的安排一样,1921年博尔赫斯回到家乡布宜诺斯艾利斯,并终身在此地公共图书馆工作,这又如同武侠小说中,绝世高手躲藏在少林寺的藏经阁里终身执着于内功心法的进步一样。

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

借助图书管理员这份平凡无奇的工作,博尔赫斯能以更加便利的方式阅读世界各国文学作品,这为他积累创作资源、释放创作灵感提供了绝佳的机会。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成长环境,再加上与生俱来的创作天赋,使得博尔赫斯在写作上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用一句俗话来形容就是“老天爷赏饭吃”。他是一个全能型的作家——他的诗歌隽永而细腻,他独创的迷宫式小说为文学创作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他的散文简洁而巧妙。他被称为“作家中的考古学家”,他是文学史上无法避开的一代巨匠。

她让我爱上了博尔赫斯

我们都有过青春。
青春是笑,是歌颂,是热烈,更是伟大。在那个荷尔蒙胡乱飞舞的青春岁月,我习惯于在每天晚上十点半下晚自习后,绕着学校操场一圈一圈慢跑来应对高考带给我的无尽压力。
彼时,距离高考还有不到八个月的时间,我每天按时起床、吃饭、上课、写作业、跑步。她是我们班上一位普通女生,长发、干净,皮肤白皙,还有一点婴儿肥。多年以后,我在重庆西城天街UME电影院看《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时不禁泪流满面甚至抽泣——剧中沈佳宜拿笔的手势、嘟嘴的表情、生气时的样子,都让我想起了当年的她。同行的女伴问我怎么了,我只能说被剧情所感动。

我大概是很喜欢她的,不然也不至于看到她就会心脏狂跳,所以在写作业时我会尽量避免将目光汇聚在她身上,不然一定会发生无法按时完成作业的糟糕事件。我很害怕破坏这份纯真和平静的美好,所以只能乐观地憧憬着熬过艰苦的高三,步入大学后就能鼓起勇气正大光明地追求她。

偏偏命运打破了这份美好的平静,就像当年那首烂大街的歌唱的一样:上天让我们相遇得太早,对于缘分却又给得太少。有天上晚自习时,从来没有跟我说过话的她,却写了一张小纸条传给我,上面写着:

你有读过博尔赫斯的诗吗?^_^ 欣

在打开纸条的那一刹那,我承认是无比激动的,差点就从凳子上跳起来大声呼喊:女神给我写纸条了!当然,内敛的我,是不允许做出这样无礼举动的。我将小纸条压在数学练习册里,反复默读上面的内容。嗯?博尔赫斯,这是什么鬼?但我意识到,这可能是接近她的绝佳机会,一定要紧紧抓住。所以,我做出了一个冒险的举动,给她回复了一条,内容是:

我读过,怎么了?

过了一会儿,一张新的小纸条越过我们之间的几位同学传了过来:

啊,真的吗?我在读博尔赫斯的诗集,有一首诗不是很明白,想让你帮我分析下。
《雨》——by:博尔赫斯
突然间黄昏变得明亮
因为此刻正有细雨在落下。
或曾经落下。下雨
无疑是在过去发生的一件事。
谁听见雨落下,谁就回想起
那个时候,幸福的命运向他呈现了
一朵叫做玫瑰的花
和它奇妙的,鲜红的色彩。
这蒙住了窗玻璃的细雨
必将在被遗弃的郊外
在某个不复存在的庭院里洗亮
架上的黑葡萄。潮湿的暮色
带给我一个声音,我渴望的声音,
我的父亲回来了,他没有死去。

如果那个时候有手机的话,我可以给她一个完美的解释,然而并没有,我只能硬着头皮仔细品读这首诗,同时还得提防随时可能走进来的班主任老师。几分钟后,我回复如下:

雨、黑葡萄、黄昏、暮色,这些让人联想到寒冷和凄凉,幸福、玫瑰、鲜红,这些让人联想到的内容又刚好相反,所以作者用强烈的对比来表达心中的情感,以及对死去父亲的回忆。

在拜托“邮差们”将我的小纸条传回去后,我陷入了躁动和不安中。为什么班上这么多人,偏偏向我问关于诗歌的问题?她是喜欢我吗?接下来我要怎样做?课间休息时,男生女生们在互相打闹放松,她仍然在自己的位置上,随意地扭扭脖子、甩甩手,并没有向我走过来面对面讨论,这更让我觉得她是喜欢我的,所以不能在众目睽睽之下跟我聊天,以免被人发现。
继续晚自习,在埋头写作业时,突然又收到一张小纸条,不用说,是她写的:

希望没有打扰到你学习!我觉得你对《雨》的分析很好,所以你能帮我再分析下另外一首诗吗?
《余晖》——by:博尔赫斯
日落总是令人不安
无论它浮华富丽还是一贫如洗,
但尚且更加令人不安的
是最后那绝望的闪耀
……
在我们觉察到它的虚假之时
就像一个梦破灭
在做梦者得知他正在做梦之时。

我放下手中的英语阅读理解,开始做这道中文阅读理解,不得不说,这首诗写得很美,简单而凝练,所以我回复道: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人之天性,夕阳很美,余晖也很漂亮,但它却是最容易转瞬即逝的。当余晖停留在地平线的那短暂时间里,它是美丽而自负的,但博尔赫斯想到的却是它消失后的情形,那黑暗令人感到恐惧,就如同我们在梦中发现自己在做梦一样。

但最终我还是错过了她

有一种状态叫做“朋友之上,恋人未满”。
我和她大概就是处于这种微妙的状态之中。我们成为了无话不谈的朋友——虽然绝大多数时候是通过传递小纸条进行的,但内容已经从博尔赫斯谈到了对感情的理解、对未来生活的畅想以及曾经一段感情经历带给她的困扰。她会鼓励我好好学习一定要考个好大学,她会在星期天下午到学校时在我课桌里放点心和水果,她会在我生日那天买礼物然后托另外的同学转给我,但我从来没有告诉过她“我喜欢你”,也没有牵过手,没有约过会。我想大概是时机未到。

在压力巨大的高三生活中,她带着博尔赫斯的出现,让我生活充满了阳光雨露,我像获得了新生一般浑身上下充满了力量,但我知道,那时候的我并没有任何资本和条件能给她以未来的承诺,那样的苦读环境也不允许谈情说爱,于是我只能小心翼翼地维护着那份纯真和美好,直到高三毕业。放榜后,我考上了一所二本院校,而她却落榜了。随后,她参加复读补习班,我赴另外的城市成为大学新鲜人。

她如同插画中的女孩一样,让我可望而不可触

在经历了魔鬼般的炼狱后,大学让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放松,一切让我充满新鲜感。没课的时候,我喜欢泡在学校图书馆里,疯狂阅读博尔赫斯的散文和小说,上网搜索关于博尔赫斯的资讯,了解他的经历和思想。我期待着待她熬出来后,能一起愉快地交流博尔赫斯的一切。沉迷在博尔赫斯的世界里,我逐渐被这位文学大师的创作所感动,好的作品是不分国界的,我很难评判不同作品的翻译水平高低,但不管是哪一个版本的小说或散文,博尔赫斯笔下的世界总能让人赞叹称奇,那宏伟的想象力和复杂巧妙的构思,让我感受到了文字的无限可能性。这位伟大的文学大师将他的一生都献给了文学,以至于他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甚至有点糟糕。他对文学的痴迷让他忘记了自己作为男人的本能,所以外界认为他是“性无能”,他直到68岁才结了一个形式上的“婚”,然后在3年后迅速离异。出于对长期照顾自己的秘书的厚爱,他在临死前与玛丽亚·儿玉完婚,并将所有财产全部交给了她。

终于等到她第二个高三生活结束。有时候不得不感慨命运喜欢捉弄人——她考上了我所在的大学,但并不在同一个校区。军训结束后,我迫不及待地拿着早已准备好的博尔赫斯《小径分岔的花园》去看她,我猜想这时候已经没有任何理由和借口阻挡我们在一起了吧。
可惜,我还是错了。
她收下了《小径分岔的花园》,微风吹起她的长发,空气中立马混入了一种好闻的味道,我和她并肩走在校园里,那个时候的我,已经能随口摆谈关于博尔赫斯的一切了,我说到博尔赫斯不幸的婚姻生活,他和他第二任妻子也同时是他秘书的玛丽亚•儿玉之间的复杂感情,《小径分叉的花园》里迷宫式的写作手法,以及各种不同翻译版本的优劣等等。
末了,我压制住几乎要跳跃而出的心,轻轻对她说:做我女朋友吧。
她并没有被我突如其来的举动吓到,像是早有预料一样,她将《小径分叉的花园》抱在  胸前,垂头平静地说:你很好,也很优秀,但我们不适合。
我已经忘了自己是怎样回到学校宿舍的,我失魂落魄般躺在床上,脑海一片空白,在夜深的时候,收到她的短信息:

真的抱歉我伤害到你了。很谢谢在高三那段时间,也是我最无助、最难过的时间里,你给了我最有效的安慰和照顾。你真的很优秀,所以你也应该很清楚,感情是无法强求的,你一定会遇到更好的女生。欣。

我关掉手机,强迫自己睡去。
经过一段时期的冷静后,我终于可以好好地梳理我和她之间的点点滴滴。不得不承认,同龄的女生比男生要更加成熟,是我错误地理解了我俩之间的关系,而她可以很明白地告诉我“但亲爱的那并不是爱情”。她就如同炎热夏天的一支冰激凌一样,让人垂涎欲滴,但那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对于我们认为美好的东西,并不是一定要占有才是爱,做平等相处的朋友其实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在想明白这些道理之后,我仍然感到十分沮丧。

2013年夏天,一个燥热不安的深夜,结束劳累的应酬后,我坐着一辆出租车疾驰在重庆江北区北滨路上,我摇下车窗试图让头脑稍微清醒一点,车载广播胡乱播着各种夸张而无聊的广告之后,开始了一个深夜访谈节目,一位嘉宾的话迅速引起了我的注意,他说道:“博尔赫斯在国内有着广泛的读者群体,他影响了包括余华在内的一大批现实主义作家,但我们真的读懂了博尔赫斯吗?我们更多的是停留在他构筑的故事空间中,而不是……”
听着广播,我慢慢摸出手机,给那个久未联系的号码发去一条短信息,算是给我们之间划上一个完整的句号:

谢谢你,带我走进了博尔赫斯的世界,让我知道了世界上有如此优秀的作家。

(全文完)

备注:本文已同步发表在我的简书专栏。

本文系话题博文活动参赛作品,感谢本次活动赞助者:小懿醉卧烟雨忘想牧南子

本次活动由个站商店提供冠名支持。

参加本次话题博文活动的还有:
大致:钗头凤·重逢
醉卧烟雨:写给儿时的火烈鸟
姜辰:雨中客,送伞人
兽性大发:暗恋的味道
曲曲:老爸的柔情
大鹏:初恋
阿钧:愿走三生三世
六十一:对不起,给不了你想要的幸福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

在这个纸质书阅读越来越小众、线下书店越来越难以为继的时代,世界读书日的头一天却发生了一件似乎让文化界斯文扫地的事件:位于北京东城区南锣鼓巷的朴道草堂书店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称:

4月21号,政府告知,书店门口要求封闭,原因是影响市容。我们所持的所有营业执照及许可证被指无任何作用。书店厄运终于来临。

城管执法

在该文中,戴安全头盔穿红背心的城管执法人员与书店古色古香的氛围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对宣泄感情的尺度拿捏得十分到位,让人怜惜和愤怒。经过微博大V的转发和微信朋友圈的分享后,这篇文章迅速登上热门,成为昨日的刷屏事件。一帮平时就不怎么看书的网友此时爱心泛滥、对书店即将倒闭的厄运痛惜不已,整个情况就像陷入到了一场全民捉拿“凶手”的游戏之中。

按照“中国互联网热点新闻3天之内必有反转”的定理,另外一篇与之相关的文章又迅速流传开来:曾在今年1月份实地采访过朴道草堂书店的记者写下了这篇《谁TM有空杀死这家进后院要收100块钱的书店 》。这篇文章从题目到内容都剑指《谁是杀死一个书店的凶手》,全文看下来完全是对朴道草堂书店的深入指控,摆事实、讲道理,似乎让人不得不服,至少在新浪微博上一群大V转发时又纷纷表示:哦,情况原来是这样!

围观“杀死书店”这件事,正确的姿势是将双方的论点论据以及背后隐含的事实罗列出来,这样一看就明、一读就知,而不是主动配合当事人的挥泪倾诉,不知觉陷入到无边的胡乱想象之中。鉴于“杀死书店”这个热点事件中涉及到各执一词的两方(即书店方、记者方),那我们就从双方的文章中提取最具争议和话题性的两个事项,然后看看到底真实情况是怎样的。

第一,朴道草堂书店是否被强制关停?

这也是双方争议最大、本事件最核心的问题。
书店方的说法是:

“书店厄运终于来临”,“城管封门是分分钟的事”(并配了城管拆封其他店的图片),“后来城管突然来袭,不问因由,就直接给(灯箱)拆掉了”,“整治开墙打洞以最粗暴、最丑陋的方式在整个城市推进。”,“这一次算是政府懂我心思,成全了我的安静”。

记者方的说法是:

“谁TM说要关停了?”,“城管要求封堵的……是那扇以“开墙打洞”的方式穿凿出来的……水泥门”,同时指出房产所有者“私自加盖二楼”,“只是让你把穿墙打洞的水泥大门改回去,恢复北京原样旧貌,没有人让你们关店”。

综合双方文章内容,可以得出结论:政府并没有强制关停这家书店。事实上,在证照齐全的前提下,政府部门不会有闲心来管一家书店的前途和命运。朴道草堂书店当下真正遇到的问题是违法建设影响了城市形象,违反了城市规划管理方面的法规,无论是拆掉书店外的灯箱,还是整治拆除“开墙打洞”这种违建行为,都是政府部门的依法行政行为而已,与书店本身的经营或关闭没有任何关联。尤其是在北京核心范围内的区域,政府部门对违法建设几乎是零容忍的,怎么可能指望城管以温柔礼貌的方式来整治违建呢?

第二,书店的经营策略是否有问题?

书店收费告示

开一家书店、花店或咖啡店,是很多涉世未深、少不更事的文艺青年的憧憬和愿望,大部分人还没来得及实现愿望就被现实打败,而少部分人依靠各种努力终于开上了书店、花店或咖啡店,最后99.99%又被惨淡的业绩打败了。那么,朴道草堂书店的经营策略是怎样的,它成功了吗?

书店方的说法是:

“开书店九年,南锣越来越火,书店依然安静”,“如果你了解过一个人对于书籍曾经多么饥渴,就会理解为什么我愿意默默在这里做个卖书人”,“如今开书店并不容易,赔钱自不必说”。

记者方的说法是:

“这家书店进后堂需要交100块钱”,“进门最少购买一本书”,“菜单没有了,茶水是随意给的,茶水不论品种、茶点时有时无”,“,店面所在地,是数年前老周购买的,现已属于私产”。

综合双方的说法, 朴道草堂书店不论是“进门必须买一本书”,还是“进后堂需要交100块钱”,这都属于书店方自己的经营策略,理论上说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当然,进门必须买书的规定属于强制最低消费条款,这早就在2015年就被商务部和国家发改委联合下发的《餐饮业经营管理办法(试行)》所禁止。但书店方的经营策略表明,在南锣鼓巷这样一个繁华商业区开办一家书店其实是很难赚到钱的,即便是最低消费条款和高额看书费用规定同时存在,与此地的门店租金成本和人工成本相比,都是微不足道的收入。所幸的是,书店经营者没有店面租金的压力,这座院落早已被其购买,他想开什么店,制定什么规矩,和其他人一毛钱关系都没有,围观群众就别瞎操心了。

最后,小小地谈下实体书店

近年来,线下书体书店倒闭的新闻屡见报端,社会舆论逐渐形成了我们不爱看书了这个奇怪的结论。还在继续坚守的实体书店就如同黑暗中的灯塔一样,照亮我们前往文明的路途。但实体书店倒闭与我们不爱看书之间是其实没有多大关系的,落后的生产经营模式始终会被更先进的所替代,不光是书店,各行各业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事情。

线下书店其实是有很多弊端的,比如:占地面积大,抬高了经营成本;书籍品类少的话吸引不了人,种类多又会挤占现金流增大库存;来回书店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等等。幸亏网上书店完美解决了这些问题,网上购书通常比实体店便宜,而且种类繁多应有尽有,更方便了解其他人的评价,足不出户完成购书等等。Kindle电子书等产品的兴起,又解决了携带纸质书不方便的问题。

写到这里,我们也不难发现,“杀死书店”不过是顺应时代潮流罢了,书店被杀也并不是那么恐怖和不可开交的事情,说到底看书只是获取知识和信息的其中一种方式而已,哪有那么多矫情和感动。

本文已发布在我的简书专栏

有一句口号估计大家都不会陌生,特别是各个中小学校的操场通常都会有的,那就是“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锻炼身体,保卫祖国”,这句话来源于1952年6月10日,伟大领袖毛主席在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第二届代表大会上的题词,可见在我们社会主义国家,锻炼身体已经提高到了保家卫国的政治高度。

5724567-9a6c075be666b1e0.jpg

领袖的号召

在世界范围内,有很多大家熟悉的赛事活动,比如NBA、欧冠、英超、西甲这类专业性赛事,当然影响力最大、参与国家最广、比赛项目最多的体育盛会还得数奥林匹克运动会。奥林匹克运动会发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首届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会于1896年在希腊雅典举行,举办奥运会的目的在于促进各国文化交流,顺便切磋一下体育技能,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这么多年过去,我个人感觉奥运会已经慢慢变成了“比赛第一”,各个参赛国家都希望通过夺取比赛胜利的方式来展现国家实力,所以现代奥运会无可避免地同兴奋剂丑闻、裁判黑哨等联系在了一起,有点背离了奥运会初衷。

一、引言

当然,在很久以前奥运会还是比较突出“相互理解、友谊长久、团结一致”这个共识的,比如1972年夏天在联邦德国慕尼黑举办的奥运会,熟悉历史的同志就知道,那个年代刚好处于苏联、美国东西两大阵营的冷战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和社会主义国家对立形势十分严峻,彼时,苏联尚未解体,德国一分为二,可以说世界形势很微妙。在这样一个暂时放下意识形态争议,共同投入到体育比赛活动的背景下,发生了震惊世界的慕尼黑惨案——11名无辜的以色列奥运代表队成员被巴勒斯坦恐怖组织“黑色九月”残忍杀害。

俗话说,是可忍、孰不可忍,叔可忍,婶婶不能忍,所以,针对这种反人类的暴行,受害国以色列迅速展开了报复行动,组建专门团队在全球范围内追杀涉案恐怖分子。整个追杀的过程就是《天谴行动》的主要内容。

世界上有很多情报组织,最出名的有俄罗斯的克格勃,以色列的摩萨德,美国的中情局,英国的军情六处,以及——中国北京朝阳区群众。以色列摩萨德历经两届政府,以数百万美元的代价终于爆了慕尼黑惨案的一箭之仇。清除“黑色九月”恐怖组织头目是二十世纪中,摩萨德实施的最大规模的跨国暗杀行动。但这次行动的具体细节,至今以色列政府都未解密半个字。

二、以色列为什么会遭到恐怖组织袭击?

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以犹太人为主要民族的以色列,地处的西亚地区大部分国家属于阿拉伯国家,自1948年艰难复国后,长期处于周边国家的攻击之中。特别是1948年——1982年期间,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因为领土争端而引发的五次“中东战争”,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持续最长的战争。五次中东战争让西亚和北非多年处于战火纷飞之中,在战争中死去的平民百姓和军人不计其数,虽然在国际社会特别是联合国的多次调和下,以色列和巴勒斯坦签订了一系列停战协议,大规模的交火成为了历史的尘埃,但两个民族之间的仇恨却一代一代传承下去,由此催生了不计其数的暗杀组织。

三、摩萨德是如何开展复仇行动的?

今天,我们也许对基地组织、ISIS、车臣等恐怖组织无休止的暗杀行动已经感觉到麻木,对国际社会漫长而又无休止的磋商、谈判、决议也早已厌倦。不禁会问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为什么不把ISIS的头目全部干掉?和旷日持久的空袭,毫无战斗力的地面部队相比,这种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方式看起来更为合理,也更有心理上的威慑力。当年的以色列就是这样想的,既然巴勒斯坦的恐怖组织敢于公然挑衅,那么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恐怖组织的领导人全部杀掉,不就解决问题了吗?

5724567-fa493c43df99316d.jpg

时任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

所以,慕尼黑惨案发生后,在以色列特拉维夫一间神秘的办公室里,一个老妇人盯着前一天的电视画面,她的眼睛里充满怒火但神色依然平静。她对屋子里面的人说:先生们,我想你们清楚应该怎么办。说话的老妇人就是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梅厄夫人(GoldaMeir)。至今为止,在国际政坛上,能够享有铁娘子称号的只有两个人,一个是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另一个就是这个态度强硬的老太太。随后,梅厄夫人授权摩萨德,开出了一张11人的恐怖分子名单,命令摩萨德特工小组秘密进入欧洲,追杀名单上所有的人。有11名以色列人被谋害,那么就要用11名恐怖分子的性命做偿还,一命还一命。

阿夫纳——本书的主人公,是摩萨德行动中的一名组长,在他执行完任务之后,脱离了摩萨德,移民美国。多年以后,他委托加拿大著名作家乔治•乔纳斯写了一本回忆录,这本《天谴行动》以阿夫纳的视角记录了他们这个5人小组在欧洲所有的暗杀行动,以及他和摩萨德之间的所有恩怨。这本500多页的《天谴行动》主要就是描述这个5人小组如何在欧洲开展暗杀行动,书里记载的那些人有名有姓,曾经在报章杂志上出现,是真实存在过的血肉之躯,然后被摩萨德特工用子弹或者炸药从世界上彻底抹掉。

这9个目标人物分别是:

  1. 慕尼黑惨案的主谋者阿里•哈桑•萨拉梅,黑色九月首脑。

  2. 阿布•达乌德,“黑色九月”的爆破专家,萨利迈的老同学,慕尼黑惨案的同谋者。

  3. 马赫穆德•哈姆沙里,知识分子,是“黑色九月”驻巴黎的外交官,也是巴解组织的发言人。

  4. 瓦埃勒•泽维特尔也是个知识分子,诗人,是“黑色九月”驻意大利的负责人。

  5. 法学教授巴西尔•库拜西博士,参与了为“黑色九月”提供武器的活动。

  6. 卡马勒•纳塞尔,是“法塔赫”组织公共关系的负责人,同时也是巴解组织的发言人。

  7. 凯马勒•阿德万,负责“法塔赫”在以色列占领区搞破坏活动。

  8. 马赫穆德•尤素福•纳杰尔,又名叫阿布•尤素福,巴解组织的高级官员之一,专门负责“法塔赫”和“黑色九月”之间的联络工作。

  9. 穆罕默德•布迪亚,“黑色九月”的外交部长。

  10. 侯赛因•阿巴德•希尔,他是巴解组织与克格勃之间的联络官。

  11. 瓦迪•哈达德博士,“黑色九月”的高级谋士。

这11个人我就不一一介绍,反正大家都不认识,不过确实是历史上真实存在的人物。

以色列人在这次行动上体现了惊人的创意。摩萨德紧急召集特工,进行多轮测试,遴选出合适的人。然后,根据特长把他们分进不同的小组。小组和小组之间并不知道对方存在,只有看新闻才能猜测是不是自己人在行动。在派遣至欧洲之前,摩萨德把这批特工全部开除,清理他们所有和以色列有关的信息。最后,也是最绝的一点:行动小组和摩萨德中断一切联系,摩萨德只负责往小组成员的银行户头打款,不下达任何指令。小组完全脱离摩萨德指挥,自行在欧洲建立情报网,收买线人,置办武器装备,部署和执行暗杀任务。简单说,行动小组本身按照恐怖组织的方式行事,摩萨德事先也不可能知道他们要做什么。

摩萨德行动小组的暗杀流程:

潜入欧洲——伪造身份——购买情报——执行暗杀——更换目标

摩萨德的特工在欧洲行动,需要情报上的支持。那么,谁拥有这些恐怖分子行踪的情报呢?答案是:恐怖分子本身。恐怖分子山头林立,背后有不同的金主支持。阿夫纳他们孑然一身空降欧洲,不能使用摩萨德的任何资源,唯一的选择就是联系遍布欧洲的恐怖分子情报网。而所有的情报都有价格,所有的后援都需要现金,于是一个奇怪的悖论出现了:摩萨德在打击恐怖分子的过程中,不断向恐怖分子情报网输入金钱。而这些金钱,又不断壮大着各种恐怖组织。

5724567-a66b0bf63ddef5a8.jpg

摩萨德徽章文字:无智谋的人倒下了,但智勇双全的人保护你。

从摩萨德特工暗杀的流程看,要杀死一个人实在太简单了,只需要花钱购买目标人物的情报信息,然后再用炸弹炸死即可,甚而至于,只要你肯花钱,情报组织还可以为你提供假护照、手枪弹药、汽车等全套装备,让你放心杀人、全身而退。从这点看,隐藏在背后的情报组织其实才是最厉害的,作者在书中也暗示了这一点,情报组织既然可以给摩萨德提供“黑色九月”领导者的情报,同样的,“黑色九月”也可以花钱找情报组织购买摩萨德特工的情报,情报组织真正实现了坐庄通吃的效果。

第三、摩萨德的行动最终是成功还是失败

在经历了最初几次的成功暗杀后,阿夫纳5人小组中有3个人先后被恐怖分子杀害或者死于意外事故,行动力量大为削弱。阿夫纳最终还意识到一个问题:他们的报复行动对遏制恐怖分子并没有产生任何有效的作用,甚至,他们为情报组织支付的巨额费用,很多都间接流入了更多的恐怖组织的口袋。

阿夫纳的认识是正确的,比如我们熟知的基地组织常年被美国强大的军事力量打击,但打破地区军事生态平衡后,更为极端更为残暴的ISIS突然崛起。中东仍旧处于战乱之中。

报复与反报复:摩萨德的暗杀行动引起了巴勒斯坦“黑色九月”恐怖组织的一连串反报复行为——1972年10月,通过邮包炸弹炸死了以色列驻英国大使馆参事AmiShachori;1973年1月23日,当街杀死摩萨德在马德里的特工,3月1日8名巴勒斯坦民兵闯入沙特阿拉伯驻苏丹领事馆,杀死3名外交官,7月1日在美国马里兰州杀死一名上校,8月5日在雅典机场漫无目的射杀无辜群众导致3死55伤……

可以说,这场耗费数百万美元的暗杀行动虽然报了一箭之仇,但并没有从根本上结束旷日持久的巴以冲突。所以也很难得出结论,这场行动到底是成功还是失败。还有一点也值得我们思考,摩萨德组织的这次暗杀行动是正义的吗?从表面看,这是以色列针对巴勒斯坦恐怖组织屠杀无辜运动员的报复行为,但巴勒斯坦可以说犹太人侵占了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然后以色列又可以说这片土地自古以来就属于犹太人的,理由是公元前11世纪就在这里建立了以色列联合王国……这样扯下去是永远扯不清楚的,而且前面已经说过,在摩萨德对黑色九月开展报复行动后,迅速就遭到了更加残酷的反报复,然后无限循环下去,直到今天,两个国家之间还处于对立之中。

本书的主人公,一开始被“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热情所感召,自愿加入到摩萨德组织中成为一名暗杀小组的组长,但是无休止的杀戮让他感到厌倦,新的恐怖组织不断崛起让他感到挫败,总是独守空房的妻子唤起了他守护家庭的责任,身边的特工伙伴一个一个死于非命让他愧疚难安,这一系列因素让他决定离开摩萨德,回归正常世界。然而,摩萨德怎么会轻易允许手下的优秀特工脱离组织呢?书中描写了摩萨德是如何劝阻那些要离开组织的特工的,先是三番五次面谈劝说,然后冻结财产让你陷入经济困境,随后用你挚爱家人的生命来威胁你……

最后,幸运的是,主人公阿夫纳最终还是彻底脱离了摩萨德,在美国隐姓埋名,过上了正常生活。

本文已发布在我的简书专栏

无论你骑不骑车,共享单车甚至是共享汽车正在热火朝天发展,伴随着共享自行车的热度,一些处于休眠之中的自行车生产商也纷纷接到了大订单,ofo、摩拜等业界大拿动辄数十亿的投资让共享经济似乎走到了春天,但共享经济真的是一种好的模式吗?至少对共享单车而言,这并不是一种能够持久的模式,走向失败只是时间问题。

共享自行车固有的一些缺陷会让这种模式陷入泥潭,然后逐渐走向失败。

一、与城市管理秩序之间的冲突

1000.jpg

今年清明假期,蜂拥而至的共享单车一度让深圳湾崩溃

4月3日,清明放假第二天,深圳湾公园被共享单车攻陷,整个下午人车爆满,公园方估计有超万辆单车进入公园,工作人员全员出动维持秩序效果不佳,公园方呼吁,游客理性出行文明出行。

随后,公园管理方不得不发布紧急通知,禁止共享单车入园。

这条小小的新闻暴露出了共享单车与城市管理之间不得调和的矛盾。一方面,共享单车之所以能得到用户喜欢就在于其“即用即还”的便利性,而另一方面,城市中实际上是有很多禁区的。我们可以很容易看到,在共享单车流行的北京,大量各种颜色的单车随意停放在公交站台、马路牙子、公园小树林、公共厕所外,对城市形象和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严重影响,这已经是对城市管理者提出了正面的挑衅。更不用说,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二环内,随意停放的大量共享单车已经对居民正常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

然而,这些并不是用户所要考虑的问题,而是共享单车的提供者需要思考的。对用户而言,如果停个自行车还需要找到“正确、合适”的地方,那和以往的市政自行车固定桩有何区别?共享单车的提供者已经发现了这个头疼的问题,比方说摩拜就推出了摩拜智能推荐停车点,但基于共享单车的人人可使用和无人看管的特性,这样所谓的智能停车点也只能是个笑话。

二、极低的破坏成本和高额的维权成本

前面说过,共享单车是无人看管的,单车的使用、停靠完全由用户操作完成,单车提供者通过软件方式远程完成授权和收取使用费用,这的确节省了大量人力,但同时也考验了人性。

首先是极低的破坏成本。随着故意暴力毁坏单车、推车入河、撬锁私用等现象层出不穷出现,甚至早期的ofo小黄车连小学生都可以骄傲地宣称“一分钟完美破解”,这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恶劣之处。市场并不是靠人的自觉来维系秩序的,而是靠规则,如果破坏共享单车十分容易而且难以追责,那一定是规则没有设计好,不然的话,银行还需要什么配备什么防弹玻璃和保安呢?大家自觉不就好了吗?

然后是高额的维权成本。目前市场上保守估计有至少5000万辆,仅摩拜单车、ofo两家巨头在2017年的投放量就接近2000万辆。如此大量的单车在市场上出现,面临着恶意的破坏,摩拜和ofo们是不可能有时间和精力来找到责任人和索赔的,又因为单件涉案价值太小,公安、城管部门也不可能跟进,但积少成多、聚沙成塔,这是对企业固定资产的蚕食。

三、糟糕的用户体验

极低的破坏成本造成的恶果之一就是糟糕的用户体验。

首先是居高不下的次品率。由于恶意的破坏,加上维修不及时,很多人在使用共享单车时,常常会被一些糟糕的体验搞得心情恶劣,比如好不容易发现一辆车,结果二维码或者车号被人破坏,或者是扫码后发现链条损坏骑不走,或者是轮胎没气等等。

然后是共享单车并不利于骑行。对专业的骑行爱好者而言,当然是不可能选择共享单车的,他们会使用刹车、变速、减震等各种性能较强套件的自行车,比如美利达、捷安特等。即使是对普通用户,共享单车骑上3公里以上就会很累,没有变速功能和减震这些且不说,由于加载了锁具和GPS定位等模块,共享单车的车重往往较重,限于成本的考虑,坐垫往往不会很舒服,而且调节高低功能也没有,同时,最要紧的是,共享单车没有也不可能配备安全头盔。

最后是出现安全事故很麻烦。只要在道路上骑行,就可能会发生安全事故。比如:与机动车、行人碰撞,骑行者坠入深坑或下水道,刹车失灵导致摔倒等等。共享单车的使用者和所有者形成的是一种事实上的租赁合同关系,所以双方应当根据《合同法》等法律的规定和双方租赁合同来明确权利义务,如果用户正常使用共享单车造成安全事故,共享单车的所有者当然要承担责任。但问题焦点在于,如何判断正常使用与否?这里面不光涉及到举证责任问题,而且还隐含着不少值得争议的地方,比如,使用者没有配戴头盔造成事故,责任到底归结于哪一方?可以预见,这样的纠纷会越来越多,最终成为压倒共享单车的一根稻草。

基于以上理由,共享单车走向失败只是时间问题。在这里,我也小小预测下,对于这种涉及到公共利益且与城市管理息息相关的“半公共服务”,在未来可能会以政府购买市场服务的方式来生存。

本文已发布在我的简书主页,点此围观

动动手指头,写一篇指定话题的博客,就有机会赢取现金奖励,非商业活动,不是软文广告,如此简单,快来参加吧!

本期话题:爱情

一、什么是话题博文活动

独立博客曾经是中文互联网上一道靓丽的风景线,但随着微信、微博的兴起,博客逐渐成为小众甚至是自娱自乐的方式。中文博客数量在减少,风格更单一(主要以IT类为主),关注社会程度也不够,鉴于这个现状,我们发起了“话题博文”活动,旨在通过写博客,让更多的独立博客写作者加深彼此之间的联系,共同关注社会,撰写高质量的文章,表明独立博客存在的现实意义。需要说明的是,话题博文活动纯属公益活动,没有任何商业利益在其中,更不是写软文,它由独立博客写作者发起,仅限独立博客写作者参与,给定的话题由独立博客们投票产生。我们不接受任何形式的软文或商业话题。

在3月份的时候,我们成功举办了第一期话题博文活动(查看第一期第一期活动召集帖活动总结帖),5位博友分别围绕“亲情”这个话题撰写了5篇高质量的文章,并获得了30——80元不等的现金奖励。

二、如何参加话题博文活动

1、谁可以参加

话题博文活动几乎没有门槛,只要是独立博客均可以参加。

2、参加活动步骤

  • 围绕本期活动话题——爱情,写一篇原创文章,篇幅不限,体裁不限。

  • 填写活动申报信息(见文末模板),直接将内容回复在本文后面。

  • 等待活动组织者收集汇总相关信息。

  • 在参赛文章后面插入活动相关代码(含:活动赞助者、其他参赛作品链接等信息,由组织者提供)。

  • 等待活动截止,组织对参赛作品进行评选。

  • 发放奖励,活动结束。

3、活动时间

从即日起————5月4日上午12:00  结束。

所有参赛作品必须在这个时间段内发布在博客,以往发布的或者活动截止时间之后发布的不予认可。

三、奖项、奖金设置及评选

1、奖项设置

本期活动原则上设置一等奖1名,二等奖2名,三等奖:3名,参与奖不限名额。

2、奖品设置

  • 一等奖:80元;

  • 二等奖:50元或者Python学习书籍2本;

  • 三等奖:30元;

  • 参与奖:0——30元(根据赞助奖金余额和参与人数多少确定,最多不超过30元)。

注:获奖者也可以根据自己需求,在当当网、京东网等电商选择奖金限额内(非包邮商品需加上运费)的任意商品,由活动组织者下单后寄送至指定地址。

3、奖项评选

活动截止时间后,我们将组建评委会(参赛博客不能参加评委会)对所有作品进行公平评选,并得出评奖结果进行公示。

四、其他事项

为保障活动的顺利开展,个站商店为我们提供了技术、宣传等各方面的大力支持,小懿同学、忘想、牧南子、醉卧烟雨为活动提供了现金或实物赞助,仅表示感谢。

为及时了解活动详情,请加入鹅城独立博客QQ群,群号:328584114。

附一:活动申报信息模板

博客名字:

作者昵称:

博文链接:

联系方式:

备注:上述申报信息可以直接回复在本文后面,如需保护隐私,也可以将上述信息通过电子邮件发送到topic@chidd.net

附二:需要在参赛博文末尾处标注的信息样式

请将以下内容复制后粘贴到自己参赛文章末尾处:

感谢本次活动赞助者:小懿醉卧烟雨忘想牧南子

本次活动由个站商店提供冠名支持。

参加本次话题博文活动的还有:

大致:钗头凤·重逢

醉卧烟雨:写给儿时的火烈鸟

姜辰:雨中客,送伞人

兽性大发:暗恋的味道

陈大猫:我爱上了博尔赫斯,却错过了她
曲曲:老爸的柔情
大鹏:初恋
阿钧:愿走三生三世

GFW.jpg

2006年的时候,墨西哥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执导了一部叫做《通天塔》的电影,布拉特皮特是主演之一。

通天塔,又称巴别塔,《圣经·旧约·创世记》第11章说,当时人类联合起来兴建希望能通往天堂的高塔;为了阻止人类的计划,上帝让人类说不同的语言,使人类相互之间不能沟通,计划因此失败,人类自此各散东西。

电影《通天塔》通过讲述发生在4个不同家庭但又互相关联的故事,告诉我们世界上所有的不幸大都来源于沟通的不畅。2008年我在学校电影院看过这部电影后写下了一篇简单的影评

在时隔九年后,我突然发现,当下的美国(请注意,我说的是美国,下同)正在不断上演着《通天塔》的悲剧。

为了阻挡人们获取在官方看来“不利于稳定和团结”的资讯,以国家的名义,修建了巨大的防火墙,把美国和世界隔开,某些地方政府甚至出台了翻墙要给予行政处罚的规定。维基百科、google、youtube、twitter等在绝大多数国家都能正常访问和使用的网络服务,在我们国家是不被允许的。人们只能从官方掌握的媒体上得到被过滤的信息,而无法得到真实的、全面的、有效的信息,这就从根本上造成了“沟通不畅”,所以也就不难理解当下美国出现的一系列“魔幻现实主义”案例。

比如,这几天微博上闹得沸沸扬扬的四川泸州中学生坠亡事件。应该说,没有人愿意发生这样的不幸,但事情既然已经发生了,最重要的是查清真相,给死者亲属些许告慰,对凶手(如果确系凶杀案)按照法律依法处置,让社会大众不会陷入恐惧之中。但官方发布的初步调查结果与民众掌握的线索大相径庭,对民众寻求真相的诉求,官方出于维稳的需要,习惯性予以封锁和阻挠,这样做反而进一步激发了民愤,衍生出了新的群体性事件。

俗话说,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只有掌握了全部有效信息才可能对一件事情作出正确的判断。

基于这一点,民众需要了解真相的诉求无可厚非,但是,在公安机关已经介入调查的情况下,下一步侦查乃至后续的起诉、审判环节都有保密的要求,是不可能随时向社会公布全部办案信息的,并且,我也相信泸州官方压根没想过要掩盖真相,更没必要包庇“凶手”,那为什么民众对官方通报完全不信、自愿相信是黑社会索要保护费未果而杀人呢?答案就是,多年来官方乐于修建“通天塔”已经在慢慢产生恶果。官方在一些本应该公开的地方没有公开,在本应该公平的地方没有做到公平,在本来需要公正的环节没有做到公正,对民众的诉求视而不见,报纸媒体报喜不报忧,动辄利用公器封锁信息、屏蔽帖子……这些行为就阻碍了民众与政府的有效沟通,让政府公信力一点一点消失不见,可以说,自己种下的苦果只有自己来吃了。

所以,为今之计,只有以壮士断腕、刮骨疗伤的决心,推掉那堵墙,重新建立与民众的对话机制,方能重塑政府形象,找回那失去的公信力。要知道,绝大多数老百姓是单纯而善良的,并没有什么政治上的野心和诉求,人们需要的仅仅是和谐安宁的生活环境,让家人得以健康快乐成长,仅此而已。

推掉防火墙,天不会塌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