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在博客里提到,2017年的最后一天,我喝鸡汤时差点噎死了。

被噎到,是生活中时常会发生的状况,虽然我曾经是医学生,但我并不知道针对这种情况有一种叫做“海氏急救法”的救援方法,简单实用,居家必备。具体原理及方法可以参考知乎上这篇文章

今天在微博上又看到这样的消息:

John Hopkins的新研究发现,公共场所突发心脏骤停的人,如果路人使用AED及时除颤的话,存活几率几乎翻倍(这个大家都已经知道)、文章新数据是,经路人救活的人出院后,比起等到急救人员救活的人,可以正常行动的几率也接近翻倍。所以全民普及急救常识非常关键。 ​​​​ (参考链接一链接二)。

实际生活中,大家都有清晰的感受了: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急救常识普及。

公共场合能看到的就是各种标语口号,各个行政单位的宣传栏永远是不知所云的政治内容。真正救命、管用的知识,基本上尘封在书本里自己去翻。可以想象,全国有多少人可能就是因为突发事件而丧失生命,而这些突发情况本来是可以转危为安的。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缺乏急救常识的人们,还可能因为使用一些错误的“土方法”而酿成更为悲惨的结果——比如给幼儿灌滚烫开水试图救治热惊厥。

类似生活中常见但不一定知道正确、科学救治方法的紧急情况:

触电、溺水、食物中毒、窒息、高烧、烫伤、骨折……

有的紧急情况,掌握了急救方法,可以达到死里逃生的效果;有的紧急情况,因为不懂正确救治方法,反而造成二次伤害、加重伤害。所以,你还觉得普及急救知识没用吗?

光指出问题不给解决方案也是耍流氓。

我想到的一些管用的急救常识普及渠道或方法:

1、电影院播放正片之前,播放1分钟左右的急救常识公益片。这个播放量和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2、重要电视晚会节目中场休息时,播放1分钟左右的急救常识公益片。比如春晚,一家老小都在观看,看到这样的急救常识,还是挺管用的,而且过年期间走家串门互相宣传。

3、在人流量大的广场或购物中心,定期举办急救常识宣传,采取真人演示,观众互动。

其他的就不多列举了,我相信真要有心做这个事的话,是不难想到有效方式的。毕竟,生命很重要也很脆弱。

春节临近,县城里的人和车都迅猛增加。作为一座户籍人口100多万的西部小县城,在外务工的人至少在30%以上。所以,到了年底,这30万“候鸟”基本上都会回乡过年,直接导致原本只有10来万常住人口的县城,增加到20万左右。

突然增加的人口会导致一系列问题,比如说:

停车难:原本规划就很不科学,老城区几乎无地下停车场和露天停车场,只有占道停车,新城区的停车场都建在小区内部的地下,外面的车嫌太远也不太会选择去停。为数不多的占道停车位用完后,很多车直接摆在了大街上。这几天出门宁可走路,也不敢开车,因为开出去压根没法停。一些严管路段虽有违停抓拍,但仍挡不住前赴后继的车子。

公共场所烟雾缭绕:我对外出务工群体并没有偏见,但是,明显能感觉到近段时间在公共场所旁若无人抽烟的情况多起来了,电梯里、商场门口、广场上,到处都是烟民。特别是在电梯抽烟的真是烦人,有些脾气大的,你提醒他灭烟,丫还给你怼回来。

社会治安问题:上个礼拜,城内某网吧一学生和社会青年发生冲突,被刺身亡。去年这个时候,一公职人员在滨江路与社会人士发生冲突,引发多人斗殴。注意,前面说的社会青年和社会人士都是年底才从外面回来的人。

今天看了篇微信朋友圈刷屏的文章《流感下的北京中年》,看完后五味杂陈,简单说几点感受。

1、医保并不能保全部,遇到特病、大病,还得有靠谱的商业保险作补充,问题是国内保险行业太乱,条款复杂,处处充满陷阱,理赔是坑;

2、重病患者在生命最后一段时期,往往也是受罪最多、花钱最多的时候,很多家庭就在抢救病人的那段时间里掏空家底,因病致贫,选择理智放手,或许对家庭更好;

3、注重微小苗头,身体的每一个器官运转正常的时候都不会有异样,而当你感觉有什么不舒服时,就得引起重视了,特别是像文章中提到的“感冒”,这是一种既常见的疾病,也是很容易转为肺炎、呼吸衰竭、心脏病等重症,同时,一些其他疾病比如艾滋病、白血病之类的有时也会表现出“感冒”症状,让人掉以轻心,导致贻误真正病情诊断。

4、多结交朋友,特别是医生和律师,关键时刻能救命的。

最后,祝各位新年快乐,身体健康,万事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