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很难,带一个“高需求宝宝”(High need baby)就更难了。从我女儿出生到现在一岁半,哭哭闹闹多少次已经记不清了,但总的来说,女儿还是很听话很乖的,只不过很缺乏安全感,而且调皮,让我们全家人没少操心。

安抚奶嘴有毒吗?没有,但使用安抚奶嘴有成瘾迹象时,就应该抓紧戒掉了。

今天要说的就是我女儿戒掉安抚奶嘴的事。

事情前因还得追溯到2016年,女儿刚出生没多久,特别喜欢哭闹,要竖着抱,而且还要来回踱步抱,换尿不湿什么的会哭,饿了会哭,想要什么东西没给要哭,瞌睡来了哭,醒了也哭。我媳妇特别“机智”地买了个新安怡安抚奶嘴,拿来后我才发现这不是电影里经常看到的外国小孩儿喜欢叼的东西吗?老实说,还没看到身边有亲戚朋友用个的。但效果出奇的好,自从用有了安抚奶嘴,再不怕女儿哭,一哭就给奶嘴,马上就止哭,当时还特别天真的认为它是安全无任何副作用,事实证明我太too young too simple,sometimes native.

转眼女儿一岁,开始学走路、学说话,和我们也有更多交流了。通常在白天,是不会哭,也不需要奶嘴,但只要听到我们说“奶嘴”,她马上就要,不然大哭。我们不得不将其称呼为“1号”来避免这个问题。但是,每天晚上睡之前,她就嚷嚷着喊“奶嘴奶嘴”,不给就会哭,给了就能睡。问题是,含着奶嘴睡觉总是处于浅睡眠状态,奶嘴根本扯不下来,起码得2-3个小时后,才有机会扯掉。

到了一岁半,我和媳妇决定找机会彻底戒掉女儿使用安抚奶嘴的习惯。

头几次遇到极大困难,到了晚上,不给奶嘴,她说什么也不睡觉,换来的是嚎啕大哭、继续用奶嘴。 某一天晚上,拾掇完毕后,在被窝里给女儿讲故事,她照旧问“奶嘴奶嘴?”,我说,奶嘴被安安哥哥(我们小区另外一个年龄相仿的小男孩)拿去了。然后赶紧岔开话题。后面又反复问了几次,我还是回答被安安哥哥拿去了,不知不觉,女儿竟然入睡了。

有了一次成功的开始,我和媳妇都倍加振奋,觉得希望就在眼前。家里面的奶嘴全部收拾后藏在柜子里。晚上睡觉时统一口径“奶嘴被安安哥哥拿去了”,刚开始几天会比较折腾一点,一个礼拜之后,再也没要奶嘴了。

是为记。

(一个发现:百度图片搜索安抚奶嘴,前三页基本上都是外国小朋友。)

之前我在博客里提到,2017年的最后一天,我喝鸡汤时差点噎死了。

被噎到,是生活中时常会发生的状况,虽然我曾经是医学生,但我并不知道针对这种情况有一种叫做“海氏急救法”的救援方法,简单实用,居家必备。具体原理及方法可以参考知乎上这篇文章

今天在微博上又看到这样的消息:

John Hopkins的新研究发现,公共场所突发心脏骤停的人,如果路人使用AED及时除颤的话,存活几率几乎翻倍(这个大家都已经知道)、文章新数据是,经路人救活的人出院后,比起等到急救人员救活的人,可以正常行动的几率也接近翻倍。所以全民普及急救常识非常关键。 ​​​​ (参考链接一链接二)。

实际生活中,大家都有清晰的感受了:几乎没有这方面的急救常识普及。

公共场合能看到的就是各种标语口号,各个行政单位的宣传栏永远是不知所云的政治内容。真正救命、管用的知识,基本上尘封在书本里自己去翻。可以想象,全国有多少人可能就是因为突发事件而丧失生命,而这些突发情况本来是可以转危为安的。在广大的农村地区,缺乏急救常识的人们,还可能因为使用一些错误的“土方法”而酿成更为悲惨的结果——比如给幼儿灌滚烫开水试图救治热惊厥。

类似生活中常见但不一定知道正确、科学救治方法的紧急情况:

触电、溺水、食物中毒、窒息、高烧、烫伤、骨折……

有的紧急情况,掌握了急救方法,可以达到死里逃生的效果;有的紧急情况,因为不懂正确救治方法,反而造成二次伤害、加重伤害。所以,你还觉得普及急救知识没用吗?

光指出问题不给解决方案也是耍流氓。

我想到的一些管用的急救常识普及渠道或方法:

1、电影院播放正片之前,播放1分钟左右的急救常识公益片。这个播放量和影响力是非常大的。

2、重要电视晚会节目中场休息时,播放1分钟左右的急救常识公益片。比如春晚,一家老小都在观看,看到这样的急救常识,还是挺管用的,而且过年期间走家串门互相宣传。

3、在人流量大的广场或购物中心,定期举办急救常识宣传,采取真人演示,观众互动。

其他的就不多列举了,我相信真要有心做这个事的话,是不难想到有效方式的。毕竟,生命很重要也很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