倍受全球关注的奥斯卡金像奖已经举办到了81届,闾丘露薇老师说“只不过五千八百多名有权投票的人所代表的口味而已”。奥斯卡奖是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颁发的,其投票会员有五千八百多名(2003年数据:5816),这五千八百多人的确没法代表全球如此多的观众口味,因此在我看来,奥斯卡评出的结果只能作为一个价值并不大的参考源而已。事实上,面对全球如此多的观众、每年上映的如此多的电影,要评出个优劣,基本上也不太可能。看电影,自己喜欢就好。
下面就我最近看的外语片分别作简单的评论。
1.《浪潮》(Die Welle,2008,德国)
据介绍说,本片基于1967年美国加州Palo Alto Cubberley高中发生的真实历史事件改编,因为有真实背景,所以看起来更加震撼。纳粹势力和独裁政权是否能在现代社会重新抬头,尤其是在高度民主化的欧洲大陆,民主是不是真的那么牢不可破?本片很好的回答了上述问题。当个体力量过于分散且相互牵制时,“集体”的优越性就十分显眼的表现出来。首先,作为集体的一份子自然而然为壮大这个集体贡献了自我,整齐划一的制服及手势则在形式上让集体更加强大,面对非集体成员时,集体中的个体往往急于展现集体的力量而有意排斥、欺压非集体成员,这样,迫使越来越多的非集体成员转变为集体成员,从而进一步充实壮大集体。这个集体力量的膨胀是十分可怕的,在本片中,“浪潮”集体成员疯狂的在城市中四处涂鸦,喷上组织的LOGO,甚至拿出枪威胁小混混……这样发展下去,一个纳粹组织就迅速的成长起来。如果某个组织宣称“集体利益高于一切”,那么,我认为,这个组织是有问题的,如果个体利益得不到优先保障,而让集体利益首先得到保证,这样的恶果只能是:集体中处于顶端的极少数人攫取巨大利益,并让集体发展为独裁势力。
2.《贫民窟的百万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2008,英国)
这部电影是本届奥斯卡的大赢家,一举拿下包括“最佳电影”和“最佳导演”在内的8项大奖。单从电影本身来看,我认为它被夸大了。它的故事很简单:参加答题赢大奖节目的印度青年在冲刺最后一道题时被警方带走,警方怀疑该青年作弊,在警方的拷问下,青年慢慢回忆他的童年、少年时代,令人惊讶的是,节目中所涉及到的问题都是他曾经经历过的事,所以才能准确无误的答出来。这是主线。主线之外,还有男女主角的感情戏,以及印度的风土人情等。在我看来,本片之所以被各路影评人看好进而拿下不少大奖,主要原因有:导演是英国人(如果由印度人来拍,估计很难引起关注);题材极少见;情节简单但较新颖。本片吸引人的程度、社会意义远不如《通天塔》。
3.《福斯特对话尼克松对话尼克松》(Frost/Nixon,2008,美国)
土摩托老师对本片极为推崇,他强烈推荐大家去看,并预言本片至少会获得奥斯卡提名。而结果是,本片获得81届奥斯卡5项提名,很遗憾,并没有拿下一个奖。本片同样是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焦点在于尼克松如何评价自己在水门事件中的行为。一位对政治类访谈并无经验的主持人,为了拥有纽约“Sardi`s”餐厅的一张餐桌(即进入上流社会),他雄心勃勃的计划采访尼克松,如果尼克松能在节目中为“水门事件”道歉,这才足够吸引观众,从而拉到广告赞助以及扬名立万。在本片的结尾,毫无悬念,尼克松道歉了,他说:我犯了错误,非常严重的错误……对所有那些错误,我感到深深的后悔……我让美国人民失望了,我让我的朋友们失望了,我让这个国家失望了,还有最糟糕的,我让我的政府失望了。
据说,每一个学新闻的人(没有“几乎”,没有“也许”)都知道水门事件。而本片中,那位风流倜傥的节目主持人,Frost,他成功了,他的成功在我看来有很大的偶然性。首先,采访尼克松之前,他在政坛及新闻行业的影响力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尽管粉丝很多),这个采访应该是被CNN或ABC来接手才对,很奇怪为什么CNN不肯出钱请尼克松;其次,Frost的政治访谈水平实在太差,正所谓隔行如隔山,他缺乏长久的政治类节目锻炼,他竟然公开去电影院试图以此来放松尼克松的警惕,这实在太侮辱尼克松团队的智商了,还有,Frost团队中有位伙伴掌握一条重要线索需要去图书馆查资料,Frost竟然不批准,理由是时间太长了,我们需要你,幸好后来Frost意识到该资料的重要性然后亲自去查找,如果这个访谈交给CNN的人来做,他们有丰富的资源以及经验十足的政治新闻从业人员(长期搭档而非Frost临时组建的团队),在宣传造势时也可以利用自身资源吸引更多观众以便把广告卖出好价钱;最后,Frost在采访的前三节是完败给尼克松的,最后一节的前一天晚上,喝得微醉的尼克松给Frost打来电话拉家常,暗中主动暴露自己的底牌,使得Frost能在第四节中顺势击败他。如果成功的决定因素是运气,那这个成功案例就没有多大借鉴意义了。
4.《鹰眼》(Eagle Eye,2008,美国)
这是部很普通的好莱坞商业片,它能让你快速进入电影情节中,然后打发2个小时。这个电影,或者说这类电影,无论是拍摄还是剧本以及演员,都透露出成熟的味道,有点像流水线上的产品,每一个都精致无比,放到一起却又显不出任何个性。就电影本身来说,它讲的是人工智能的可怕,讲得还算成功。当人类过度依赖于电脑(这在现实世界有不断加强的趋势),人工智能权限越来越高时,他们是否是可控的?有人说,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根本管不住机器人,因为无论是人还是机器,都能够从多个角度理解“三定律”,甚至推翻它。悲观的看,既然没有任何定律可以规范机器人的行为,那当有一天机器人掌握的资源和权限足够威胁到人类的生存时,我们该怎么办?卢梭认为,一个理想的社会建立于人与人之间的契约关系……人民根据个人意志投票产生公共意志。如果主权者走向公共意志的反面……人民有权决定和变更政府形式和执政者的权力,包括用起义的手段推翻违反契约的统治者。问题是,人民能够和政府抗衡吗,尤其是在现代社会,政府掌握最先进的军事技术、兵源及武器,民众凭什么与政府作对?
5.《机器人总动员》(WALL·E,2008,美国)
《机器人总动员》获得本届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它获得此奖项的原因,我认为是对手太弱,另外两部提名动画片《闪电狗》和《功夫熊猫》根本不是和《机器人总动员》一个档次的。本片适合一个人安静的看,而且老少皆宜。
6.《七磅》(Seven Pounds,2008,美国)黑人是不是很有上进心?记得我上初中时媒体上还经常强调黑人在美国遭到歧视,而现在奥巴马老师(严格说来他并非纯种黑人)成为了美国总统,威尔史密斯老师成为票房神话。我看的第一部威尔史密斯主演的电影是《当幸福来敲门》,然后看了他的《全民情敌》《全民公敌》《机械公敌》《飙风战警》《全民超人汉考克》《我是传奇》《坏小子》等。在本片中,由于剧本的原因,威尔史密斯表现并不突出,换个人来演完全没问题,而且前半段冗长无比,使得我数次按下空格键使暴风影音暂停。《七磅》适合多人同时观看,最好是两个人一起看,看过之后会更加珍惜今天美好生活。看过之后会让我们明白帮助身边每一个人的意义。
7.《澳洲乱世情》(Australia,2008,美国/澳大利亚)昨天看奥斯卡的新闻才知道妮可基德曼是汤姆克鲁斯的前妻,这太神奇了。之前看过妮可基德曼两部电影,一是《小岛惊魂》,二是《黄金罗盘》。《黄》是部垃圾片,《小》很不错,无论是剧本还是演技。妮可基德曼是一位看起来很舒服的女人,这个特点成为了《澳洲乱世情》唯一的卖点——对我来说。上次在UME看《疯狂的赛车》时就看到本片的宣传海报,上面竟然说本片是“澳洲版乱世佳人”,这样说本身就低了一个档次。下到电脑上看虽然效果差了很多,但是冗长的剧情还是让我印象深刻,所以又是无数次的按空格键暂停。这部电影最大的特点就是“乱”——这不得不佩服片名的中文翻译真是恰如其分,为什么说乱呢,从开始到结尾,一个又一个连接起来的场景,你以为会有用,其实对剧情毫无用处。而女主角踏上澳洲后不断面对问题然后解决问题这种幼稚的安排使得本片像闯关游戏——坏人不断制造麻烦,好人依靠自己及朋友的帮助战胜坏人,最后,男女主角必然要相爱。
8.《本杰明·巴顿奇事》(The Curious Case of Benjamin Button,2008,美国)这部被寄予厚望的电影冲奥失利,败给了《贫民窟的百万富翁》。龙兄对本片十分推崇,我记得有段时间他的QQ签名就是“有哪位同学知道类似《本杰明巴顿奇事》的片子,请猛烈推荐之”。我看过之后,总体印象是一般。题材很新颖,是我从来没看到过的类型,一个人倒着长,生下来垂老无比,浑身老年病,结果慢慢变年轻,最后死的时候小的如同刚出生的婴儿。我认为,本片的失败之处在于,除开“倒着长”这神奇的事情外,其余故事情节实在太普通。推崇它的人认为本片给人多方面的启示,比如爱,比如生死。而我认为它虽然想表达很多东西,但力度太小,看过之后除了惊讶人为什么会越活越年轻外,没有任何感想。
(完)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