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时、天下人的口音言语、都是一样。他们往东边迁移的时候、在示拿地遇见一片平原、就住在那里。他们彼此商量说、来吧、我们要作砖、把砖烧透了。他们就拿砖当石头、又拿石漆当灰泥。他们说、来吧、我们要建造一座城、和一座塔、塔顶通天、为要传扬我们的名、免得我们分散在全地上。耶和华降临要看看世人所建造的城和塔。耶和华说、看哪、他们成为一样的人民、都是一样的言语、如今既作起这事来、以后他们所要作的事、就没有不成就的了。我们下去、在那里变乱他们的口音、使他们的言语、彼此不通。于是耶和华使他们从那里分散在全地上。他们就停工、不造那城了。因为耶和华在那里变乱天下人的言语、使众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别。
——创世记11章1-9节(来源:维基百科)
如上所述,《圣经》里面的巴别(Babel)是一座未完成的城池——耶和华变乱了世人的口音,以至于人们无法交流,工人于是停工。
2006年,由墨西哥导演亚历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执导,吉勒莫·亚瑞格编剧的电影《巴别塔》(Babel,中译名又称:通天塔)上映,学校里公映时用的配音版加阉割版,幸好我提前下载了原音未删节版,这为加深电影的理解提供了很大便利。
巴别塔剧照
作为一部美国大片(其实算不上,本片总投资仅2500万美元,而99年的黑客帝国投资就有6300万美元),周围不少人都饶有兴趣的观看了,而且不少是像我一样从网上下载的完整版。看完这部电影,首先感到的是:巧合。没错,摩洛哥一声无意的枪响使前来散心的美国妇女中弹,而这对美国夫妇的保姆带孩子穿越边境线时被警察追赶,摩洛哥少年的枪则是来自一个日本人,画面切换到日本,缺乏关怀的聋哑少女一直对母亲的死耿耿于怀,她的父亲正是那支枪的主人。4段故事,4个国家,相互联系,故事本身不太新颖,导演还算讲得流利,编剧有点糟糕?是的,很多人告诉我,早就发现那支枪的主人是那个日本男人的了……
我并不想说我是一个与众不同的人,但看过这部电影第一面后,便觉得十分蹊跷,如果这部电影全部的力气就是用来讲一个发生在4个国家且紧密联系的故事的话,它怎么会获奖无数(虽然在奥斯卡出乎意料的失利)?从电影名字入手,很快就发现线索。真的庆幸,国内引进的时候保留了很多人看来“通都不通”的名字:通天塔。正如我在本文开头所引用的,通天塔(即巴别塔)源于耶和华设法阻碍人们进行交流。那么,这部电影自然讲的是交流问题了。
那对陷入婚姻低潮的美国夫妇来到摩洛哥旅游只为彼此能重新交流,两人说话就会争吵,看来不大乐观,而在妻子中枪后,丈夫发疯似的四处寻找医生最后联系上了美国大使馆,这让两人发现对方对于自己的重要性。对于摩洛哥小孩,导演亚历桑德罗表示,“他们的故事不只是警察追捕男孩的悲剧,更意味着在一个高度讲究精神层面的穆斯林家庭里的道德瓦解”。美国夫妇的保姆带孩子参加完婚礼后返回美国,侄子酒后驾车且强闯边境,使得墨西哥保姆带着孩子在沙漠奄奄一息寻找出路,同样是源于沟通障碍及信任危机,边境警察对保姆的不信任,以及保姆侄子与边境警察的消极沟通。日本的故事更加明确的告诉我们,聋哑女孩从生理上就导致了沟通障碍,父亲忙于公事、母亲的死都加剧了这种心理问题,最后她脱掉衣服试图用身体来换取年轻警察的关爱,导演亚历桑德罗表示,“当声音无法作为表达时,身体成为工具,用来当作武器或是邀请”。
不同语言之间的沟通障碍只是最低级的障碍,更严重的是同语言却无法沟通,这是现代人类必须要正视的问题。
在卡洛琳·帕克斯特的《巴别塔之犬》(The Dogs of Babel)里就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女人从树上坠地身亡,唯一的目击者是她的狗,身份是语言学家的丈夫决定教这只狗说话,让它说出事情的真相。到底是自杀还是他杀或者意外,那不是本书的重点。重点的词是:Babel。教狗说人话,听起来似乎很荒诞,而这位大学教授执意要和狗建立起有效沟通以便知道真相,不能不让人震撼,他爱他的妻子已经到了这个地步。然而读到最后会发现这份畸形的爱竟然存在不少杂质,简单的说,丈夫为什么宁愿试图与狗沟通而没在妻子生前与之沟通?答案是babel,妻子一直与丈夫有沟通障碍。妻子隐瞒了怀孕的事实,甚至打声讯电话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巴别塔之犬》给我的震撼在于,现代人的沟通障碍普遍存在且愈演愈烈。这种障碍如果不能及时克服,将会导致可怕的后果。巴别塔是耶和华有意阻挠人们沟通而产生的结果,我们的沟通障碍则完全是人为。
发表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