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文:3D版的厕所只是世纪末的无聊消遣

按:本文写于2012年8月,首发于本人的人人网主页,现在转至博客存档。

女厕所标牌

我所住的院子曾经辉煌一时。

这里是八十年代最好的建筑,砖墙瓦盖、瓷砖铺地、白漆刷墙,是全镇率先同步引入自来水、民用电、天然气和有线电视的优质住宅单元,因为这栋三层建筑曾是镇政府办公驻地。随着政府迁往新场镇,这栋楼便改装成了敬老院。

单位实在没有别的房子,所以我们几个新来的年轻人就被安置到了敬老院的空余房间里,墙上贴满的泛黄褪色的《人民日报》和《光明日报》无不表明这里曾经是行使党和国家权力的机构所在地。对于我们的到来,敬老院的老人们很是担心了一把,直到我们庄严承诺绝不与老人们抢包子和馒头时才松了口气,王小波老师说过,在非性的年代性是唯一主题,就如同在饥饿的年代吃是唯一主题,所以我很能理解敬老院的老人们对“吃”的重视和警惕。

重庆的春秋转瞬即逝,冬天的湿冷侵入骨髓,而漫长的夏天除了要经受酷暑的折磨外,还要面对险象怀生的厕所。

敬老院的厕所当然也是继承自以前的老政府,当年为了体现政府是“人民”政府,厕所的修建就务必做到大气磅礴,同时满足200人如厕那是基本要求,明亮通风则高瞻远瞩地体现了资源节约型思维,男左女右的设计格局则是与国际文明接轨的重要标志。当然,个别设计也与旧时代的陋习有关,比方说,以前的领导多为男性,因此男厕所的设计就显得别具一格,一是地理位置坐北朝南,体现风水学上的意义;二是视野范围内植被丰富,果树成林,不仅体现了环保,而且便于领导在如厕时愉悦心情、思考未来;三是采取开放式蹲位设计,便于领导上厕所时也能与群众打成一片、无障碍交流,据说这一设计吸纳了欧式开放式厨房的理念。

夏天上厕所的一系列弊病则是当年的设计者未能充分考虑到的问题。

首先,这个占地面积近100个平方米的厕所,如前文所述,采用的是开放式蹲位设计,共分两层,其中底层为粪坑。此粪坑的深度通过目测暂时还测不出来,估计里面容纳的各种东西已经具有考古学上的意义,我镇曾经有社会无业青年利用磁铁等设备到这个粪坑探测硬币和废铁,不到一年时间就发家致富,成为远近闻名的创业典型,后来政府部门紧急采取措施,禁止社会人士随意来粪坑进行捕捞作业,才有效防止了国有资产的流失。除了粪便和破铜烂铁,里面还有各种各样的手纸,众所周知,绝不首先使用“上厕所忘带纸”这种诅咒成为我国人民的一个广泛共识,因此,粪坑表层漂浮的各种手纸就具有了统计学的意义,从早年的竹片到后来的烟盒,一直到现在的心心相印牌面巾纸,可以说,擦屁股手纸反映了地方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进度,因此,在周一到周五的工作日里,经常可以看见不少统计学家在厕所忙碌统计各类指标。

如前所述,底层是粪坑,二层才是蹲位。蹲位与粪坑表面的距离与粪坑表面到底部的距离当初在设计的时候是满足1∶0.618的黄金分割率的,这种符合数学审美要求的设计使得在大便时可以亲耳听到大便坠下的声音,声音浑厚而且具有立体感,给人以振奋、积极的反馈,有效治疗便秘、痔疮、不孕不育等疑难杂症。在如厕的时间里,如果感到无聊,可以透过巨大的坑位看到粪坑表层无数涌动的蛆虫,以此来消磨时间。蛆虫不仅恶心,对于世界上有一部分患有“密集物恐惧症”的人来说,粪坑里的无数蛆虫则让容易诱发他们的多系统器官功能衰竭综合征(MSOF),幸好,伟大的科学家又发明了“系统脱敏疗法”(systematic
desensitization),不仅使我镇患有密集物恐惧症的患者也能顺利如厕,还使这个厕所成为渝东北地区重要的临床心理学教学基地。

不得不提到的还有夏天的蚊子,特别是夏天的傍晚,凉风习习,催人尿下,蹲在厕所,望着外面荷塘月色,吟起古人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夜黄昏”绝妙诗句,好不惬意。但在厕所上大号则成为好多人无法言说的伤。刚一褪下裤子,臀部丰富的毛细血管丛所散发出的阵阵血香就吸引到了厕所里等待多时的蚊子集中进攻。此时,双腿起着稳定江山的作用不敢乱挪动,只有双手来回挥动,以期吓到蚊子让其自行退去,可惜具有进化优势的蚊子并没有被轻易吓到,秉承“死了我一个,自有后来者”的大无畏精神,前赴后继,尽管手掌上拍死蚊子而沾满的鲜血已经惨不忍睹,系统仍然还在提示:一大波蚊子正在接近!!!饱受蚊虫叮咬之苦后,只得匆匆完工,提起裤子落荒而逃。

4 评论

回复 胡鑫博客 取消回复

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