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徐志摩,只提到林徽因是不公平的,至少来说,徐志摩前妻张幼仪,次妻陆小曼,喜欢林徽因并为之终身不娶的金岳霖,以及林徽因丈夫梁思成都是不能忽略的人物。

在那个战争不断、物质匮乏的混乱社会,这几个人之间的感情显得尤为难得。不过仔细分析的话,几人之间的感情是有区别的。
首先,徐志摩和张幼仪可以说是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传统模式下结合的,所以感情基础极不牢固。中国几千年内受封建礼教束缚,在婚姻上始终囿于各种外在的因素,很难出于自愿和自由,婚姻自然很难美满。这一状况到民国后得到了一些改观,比如胡适先生,他一生只有一个奉母之命娶的妻子,他的妻子不识字,没有文化,可以说与胡适极不相配,但是胡适仍然和他相守到老。相比之下,徐志摩显得较为随意,与张幼仪结婚前不敢拒绝这段婚姻,结婚后遇到林徽因,又毅然和张离婚,不顾自己已经有两个孩子的事实。
徐志摩与陆小曼属于自由主义下产生的爱情。徐志摩追陆小曼时,陆是上海有名的交际花,并且离过婚,这很让人怀疑徐志摩喜欢陆小曼的动机是不是因为她的美貌。徐志摩追求陆小曼的方法当然是才情洋溢的情书。徐志摩给陆小曼写信时有很多称呼,如“曼”“龙龙”“爱眉”等,信的内容则极尽徐志摩才华与技巧,如,徐志摩曾经在信中写道:这时候你睡熟了没有?你的呼吸调匀了没有?你的灵魂暂时平安了没有?你知不知道你的爱正在含着两眼热泪,在这深夜里和你说话,想你,疼你,安慰你,爱你?
徐志摩对林徽因的爱更是诗人浪漫主义的结果。徐志摩在英国第一次见到林徽因时,林年仅16岁,而徐志摩已是两个孩子的父亲。那个时候的林徽因根本不懂爱情,也无法和徐志摩平等的交流,以至于收到徐志摩的求爱信后竟然吓住了,不知如何回信,最后还是林的父亲林长民给徐志摩写信,称:“阁下用情之烈,令人感悚,徽亦惶惑不知何以为答,并无丝毫嘲笑之意,想足下误解了。”换句话说,在英国时,徐志摩喜欢的乃是林徽因的美貌,二人并没有进行平等的内心交流。直到后来林徽因奉父母之命与梁思成结婚,再回顾与徐志摩的感情,感觉到一种及其浪漫而热烈的力量,然后通过给徐志摩和徐志摩朋友写信,重新燃起了徐志摩的爱情烈火。
林徽因与金岳霖则是柏拉图式“精神恋爱”的绝妙代表。金岳霖真挚的喜欢林徽因,梁思成是知道的,恰恰林徽因对金岳霖也很有感觉,最后到达一种不能自拔的痛苦状态。林徽因告诉梁思成:思成,我痛苦极了,我现在同时爱上了两个人,我拿不定主意,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梁思成自认为比不上金岳霖,很开明的对妻子说,你是自由的,你喜欢金岳霖的话,我祝你们幸福。而金岳霖更为高尚,认为梁思成能达到这种境界,证明他才是真正爱林徽因的,不愿意林徽因受一点委屈,所以金岳霖自愿退出。在以后的一生中,金岳霖不仅终身不娶,而且追随着林徽因,总是住在林家后院或是隔壁。林徽因去世后有一天,金岳霖邀请朋友们一起喝酒,席间平静的说,今天是徽因生日,举座失语。由此可见金岳霖对林徽因的爱情是多么深厚。
林徽因与梁思成的爱情则与徐志摩、张幼仪两人相似,都是传统意义下的一般结合。林徽因的爱情萌芽于初见徐志摩的16岁,但后来又不得不按照父母意思与梁思成结婚。两人缺少婚前的交流与感情培养过程,婚后吵架也就不以为怪。不过,尽管两人的爱情不是建立在自由恋爱的基础上,但是林梁都是属于传统文化在骨子里根深蒂固的人,二人的婚姻是一直维持到最后的。
好多人都说,是徐志摩成就了林徽因,如果没有徐志摩喜欢林徽因,林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建筑师。但是我们知道,与林徽因爱情历程相关的三个男人,即徐志摩、梁思成、金岳霖,都是各自领域的一代宗师。金岳霖是中国第一流的哲学家,徐志摩是第一流的诗人,梁思成是第一流的建筑学家。从这个意义上讲,林徽因显得太不平凡。新中国成立后,林徽因在美术方面成就也十分大:参与了国徽设计;改造传统景泰蓝;参加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
现在看来,命运似乎捉弄了林徽因。如果她没有事先许配给梁思成,则与徐志摩就是天作之合了。命运让她遇上了多才多情的徐志摩,让她遇到了真挚热烈的哲学大师金岳霖,偏偏命运又安排她与没有感情基础的梁思成结婚。林徽因死的时候是在1955年愚人节的清晨,这似乎佐证了她一生的感情是处于上天的愚弄中。套用一句歌词就是:是命运对她善意的一场戏弄。
徐志摩才华横溢,文学修养特别是现代诗方面成就颇大。在感情上,他表现出来的是自始至终的浪漫主义情怀。在英国伦敦,徐志摩可以说是疯狂的爱上16岁的林徽因。生于官僚家庭的林徽因自是美貌与内涵兼修,把多情的徐志摩迷得神魂颠倒,急忙示爱。其实那时候的林徽因根本还不懂男女爱情之事,整个过程都是徐志摩在主导,林徽因的儿子梁从诫在《倏忽人间四月天》中就提到:林徽因很清楚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她,而是他自己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林徽因自认为自己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换句话说,这段感情甚至可以定性为徐志摩的单相思,并没有得到林徽因的回应。
徐、林二人的感情真正发展是在林徽因结婚后随丈夫梁思成赴美留学期间,林徽因与梁思成时常吵架,林徽因那时才记起英国那段时光,徐志摩待她是多么好。想必她还拿徐志摩与梁思成进行比较,并惋惜着过去,祭奠着过去,不过,她并不幻想自己徐志摩能和徐志摩结婚,林徽因给胡适写信就表明了自己的立场:过去的就过去了,现在不必提了,我只求永远纪念着。
从美国回来,林徽因在北京西山养病,徐志摩时常去探望她,日久自然生情,也因为这样一段经历,“后世研究者总以为徐、林之间的关系已经越过雷池了,然而谁也拿不出证据来”。不过,有没有越雷池并不重要,可以肯定的是,林徽因又重新爱上了徐志摩。无奈天意弄人,徐志摩飞机失事,坠于山东济南。而这次飞行的目的,却是为了赶去看林徽因的讲座。梁思成从事故现场带了一块飞机的木头残骸给林徽因,“林徽因非常悲痛,就把这块木头挂在卧室的床头。直到她1955年去世,一直就这么挂着”。可见她爱徐志摩之深。
感情这个东西,古人无暇去参,今人又参不透。人生俯仰之间不过六七十年,是要一段平淡长久的可以厮守的爱情,还是一段轰轰烈烈的死了都要爱的爱情,值得我们去思索。爱情的境界有许多重,但决不要求每个人都选择同一种样式。在徐志摩所处的时代,一大批优秀的人物留给我们很多启示,无论他们的才能,还是他们对待感情的情怀与气度,都值得我们学习。

昨日,学校停电一天,上午在寝室睡觉睡到了10点半,起床后把寝室收拾了下,把积攒许久的衣服裤子扔进洗衣机,扭动开关无反应,这才想起来停电了。于是,准备去沙坪坝配副隐形眼镜,因为我的眼镜框架在本人长期折磨中严重变形了,而且,我的鼻梁和脸颊都因眼镜导致不同程度的变形,再继续下去,我估计要学卡夫卡写一篇文章了。

 

中午,带着卡去ATM机取款,顺便吃饭。走到1食堂前面的建行ATM机,掏出卡正准备往里面插,发现屏蔽没有反应,又想起,原来停电了。FUCK,建行怎么不自备电源,而是用我们学校的电?如你所知,让一个出于兴奋中的男人突然强制中止“插入”这个动作,是异常痛苦的。
土豆先生那里估计是用电来做饭了,我进去问,居然没有菜,只问我吃面条不。后来移步至心缘餐厅,点了份盐煎肉炒饭吃了。

 

坐车到沙坪坝,在马家岩附近照例又是堵车。天气十分燥热,更要命的是,在白马凼上来的一群长相一般的女生颇为活跃,她们占据了整条过道,互相说笑,前呼后应,我看到,整车的疲倦的人们和我一样不客气的表现出愤怒的神色。

到了沙区,我迫不及待的下车,运气很好,遇到红灯,悠闲的过马路。找了家建设银行,柜员台前面排了好长的队,ATM机还好点,于是,我站到ATM后面,不一会就到我了,再次享受把卡插入的爽劲,首先,查下余额,偶买嘎的!卡上还有93块。显然不行了,于是,痛苦的排到柜员台前面的队伍里。

然后,到了三峡广场上一家叫做直通车的眼镜超市——饺子哥哥推荐的。接待我的小姐十分漂亮,年龄据我目测是22左右——话说回来,女人的真实年龄绝对不是目测能行的,不信的话你目测林志玲和徐若瑄试试。在漂亮的小姐目前,本人豪爽之极,她说什么我就听什么,就差没向她表示“全凭姐姐作主”了。最后,博士伦的隐形眼镜加卫康药水加盒子一共100元,交完钱,小姐帮我戴上,结果,我的眼睛十分敏感,她手一靠近,我立马作闭眼状,反复十几次都是这样,到后来,整个店的人们纷纷看着我们以待结果。我想起阿杜有句歌词“两个人,试了一夜……”

最后,终于把隐形眼镜塞进了我眼睛,全店人马终于松了口气,我自然也是毫不爽快!感谢CCTV,感谢MTV,感谢AV,感谢这次活动的主办方直通车眼镜超市!

回到学校,给陈录军展示了下。举寝欢庆。

下午四点,我准备取下隐形眼镜(按照漂亮小姐的提示,第一天只戴4小时)。痛苦的一刻终于来了!本人把手伸进眼眶,还没靠近,立马闭上了。试了好多次都这样,我心力交瘁啊!后来实在不行了,让陈录军帮我取,仍然是还没靠近我就闭眼了。

无疑,取隐形眼镜给我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后来,夕阳西下,阵阵晚风吹动这松涛,在陈录军的帮助下,终于取下来了,感谢CCTV,感谢MTV,感谢AV,感谢甘肃人陈录军!

今早上,本人不顾困难,再次戴隐形眼镜,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不过,结果是可想而知的,试了好几次都没戴上去,更要命的是,有一次还掉到了地上,立马捡起来泡在盒子里,并用卫康洗,洗洗更健康嘛。

最后在陈录军帮助下,戴上去了,感谢CCTV,感谢MTV,感谢AV,感谢甘肃人陈录军!

感谢大家关注本人多次提到的“选修课美女”,今天有新进展了,哦不,是昨天,准确的说,是昨天晚上。

昨晚选修课之前,本人就热情的策划着如何搞到这位美女的照片,综合比较各种方案最后得出结论:亲自偷拍。由于我的中兴黑屏手机相当于小灵通,所以不能担当重任,于是,作案工具就征用了江西人柴震穹的索尼爱立信。老柴是个好同志,充分支持我的工作,并以借我手机为荣,而且提醒我,最好拍一段视频回来。

 

接近7点,本人抵达综教604教室,首先寻觅美女,未果,林波那小子频频向我招手,我只好坐到他旁边。这小子运气一向很好,但是昨天不行,坐到中间去了,那美女极有可能来吃到然后坐最后一排。果然不出我所料,上课10分钟左右,目标美女到达,坐在最后一排边上。

坐在位置上,讲台上的老师在讲滤波的几种方法,并一再声称期末必考。

我和林波在研究老柴的手机,那玩意虽然不错,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就是拍照时有快门声音,而且关不掉。要是拍摄时惊动了美女就麻烦了。妈妈的,这是什么狗屁功能啊,误了老子终身大事,老子跟你急!

第一节下课。本人手持手机,故作镇静的走到最后一排,打开手机进入拍照模式,可惜对着的是美女的背影,我按下拍照,“噼啪”一声快门把我都吓住了(主要是怕周围的同学警觉),我迫不及待的藏起手机,走到暗处一看:妈的,这么模糊啊!原来,按下拍照后必须停留3秒左右,不能抖动,否则很模糊。可是老柴的索爱手机快门声音太大了,我不躲的话肯定难逃正义的惩罚。

模糊照片如下:

 

走出教室,我深呼吸一下,又进去,掏出手机,调为“摄像模式”,可惜啊,美女旁边过去过来的人太多了,不断干扰我的镜头,我举起手机的动作也很明显,估计当时好多人都看出我邪恶的动机了。这段视频如下所示,昨天晚上传到网上的,取的名字叫“女生”,我没有取很诱惑的名字(如偷拍大学自习室美女之类),因为我目的不在于和网友分享这段视频,而是放在那里好让我博客能引用。今天一看,点击率居然达到了1500以上。不难看出,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男人,对美女是多么的渴求。
我拍摄的视频(模糊啊):
下了选修课,我无耻的尾随美女,路线是:综教-南苑-图书馆。没错,美女最后进了图书馆。前几次我也发现她进了图书馆大楼,当时以为她去借书呢,还夸奖说,真是个好学的孩子!这次分析了下,应该是住在图书馆。进一步分析得出,该美女系教师子女!真相要大白于天下了。大家帮我查查,同时满足“是学生,女生,美女,教师子女,住图书馆大楼”条件的有哪些人,本人郑重承诺,凡提供有用线索的朋友,最低奖励三两牛肉面,地点任选。最高奖励是人民币若干元以及我的签名照一张以及我珍贵的友谊一份。

晚上回寝室,我的卑鄙举动得到大家一致支持,猴哥说下周将陪我一起去看那位美女,并且用他的手机拍。欲知后事如何,请关注本博客!

小更新:该美女酷似我喜欢的歌手陈绮贞

 

上上个礼拜,给广播台写的稿子已经播了,不过我没听。我从来不听学校的广播。呆在广播台也只有两个自私而功利的目的:练笔、拿聘书。

其实现在看来练笔进步不大,还不如我每天坚持写博客来的爽,聘书意义也不大,况且要熬一年半才能拿到。

上次写的王小波属于七拼八凑的,介绍王小波小说和杂文概况性的东西。很不爽快。陈导也说,希望我可以多一点个人的看法。

今天,在抓虾上看我订阅的博客,发现和菜头同学和王小峰同学都写了篇关于王小波的文章,猛然记起,今天是王小波逝世十周年的日子啊。

最开始知道王小波是在初中时,好多书的作者把王小波捧到一个相当高的高度。第一次看王小波是在高中,高一吧应该是,我姐姐从重庆现代书城给我带的,《青铜时代》。封面是王小波傻笑着的样子(后来无数人看到这个封面第一反应就是:好丑啊!)。看了《青铜时代》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很快就从当当、环球等书友会邮购时代系列(只有《黄金时代》是在龙倚腾同学那里借的),还有杂文系列。

王小波的伟大之处就是他用幽默睿智的语言深刻的描绘了那个特殊的时代,可以说,王小波是那个时代下来的人中唯一诚实的人。艺术和现实完美结合,就是说的这回事。

最开始,我陶醉于王小波的黑色幽默和丰富的想象力,后来开始体会他独到的思想。王小波的思想隐藏在文字中,就如他自己在《青铜时代》里写的一样:大唐卫公李靖年轻时是个流氓,同时也是个数学家,但是出版商只让他写淫秽小说,画春宫画,不出版数学书,为了能让自己的学术成果传播后世,李靖就把数学定理隐藏在春宫图或小人书中,比如解不定方程的方法:三人同行古来稀,老树开花廿一枝。

王小波坚持不懈的把自己行文的方式散播在每一篇作品中,于是,王小波的作品在整体上达到了一种特殊的风格,这种风格为后人津津乐道,模仿得屡试不爽、乐此不彼。一些喜欢模仿王小波文风的人自称“王小波门下走狗”,横行于世,好不得意!

王小波已经去世10年,但是我毕竟没有看到现在有什么中国作家的成就和影响超过他的,这不免又是一种悲哀。

昨天,在QQ上意外的和重庆大学广播台的一位朋友聊天,我很随意的给他说,问下曹众威五一节来我这里玩不。他回答说,你不知道吗,曹众威已经休学了,他去北京拍电影了。

我吃了一惊。真是个倔强执着的孩子。

2005年的时候,我意外的收到《萌芽》杂志社寄来的第七届新概念作文大赛复赛邀请,年轻狂妄的心迫使我毅然踏上了去上海的路。家里竟然很支持,我母亲甚至指出,我的回执上填写文字时字迹一定要清楚工整,要不然人家对我的印象会很不好的。我的父亲把我送到了火车上,踏上火车的那一刻,我想起了朱自清先生的《背影》,那是纯自然流露的真情。真的。

1
在上海时,我们住在长宁区靠近上海交大的一家叫做“光都”的小旅馆。很不幸,我去晚了,住在一间没有空调的屋子,同室的是一个满脸络腮胡子的家伙,叫曹众威,来自贵州。第一次独自出门在外,我相当警惕,我跟曹众威没有几句话,只记得他从一个黑包里拿出几个橘子给我,我没吃。然后我们简单的自我介绍,然后他说家里本来不同意他来上海的,因为他刚好高三。接着就是参加新概念的家伙们一起在上海街头疯狂的玩。只住了两天,好像,第三天,曹众威给他在上海的一个亲戚打了电话——用的我的手机,次日,他到他亲戚那里再没回来。

当晚,接到他亲戚的电话,说曹众威白天在他那儿了,然后就不晓得去哪儿了,然后问我住在哪里,他来拿曹众威的东西。等了一会,他的亲戚来了,拿走了他的包。

在上海第三女子中学考试那天,天气十分冷,考完后我记得还下雪的,坐邱子立叔叔的小车回到光都,然后我独自买了医保泡面回屋准备解决——考试很不理想,状态很差。正准备泡,邱子立敲了我的门,邀请我去吃法,他叔叔请客。就在附近的一个酒楼,相当豪华,我们三个人随便吃了下,花了400多。

吃完准备和大家一起玩的时候,我发现,一整天没看到曹众威了。

考试完,我们在上海街头玩的时候,好像曹众威来了,记得不是很清楚。但是后来看到刘叶子的一些照片,发现曹众威也出现在上面,约莫他是在场的。颁奖的时候没注意到他,走的时候异常匆忙。

2

回去后是高二下学期,当时我热烈的喜欢着一个女孩,是我们班的宣传委员,负责取信。有一天做课间操时,她给我给了一个厚大的信箱,发信人地址写着:贵州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高三XX班 曹众威。拆开后,里面是他的一篇很厚的文章,另外有30元钱。他说到,30元钱是他欠我的,因为当初给房钱时他没给那么多。其实,曹众威根本没必要给这30的,他那一晚不住在那里。
痛苦的一年高三。曹众威则考到了重庆大学。其实他最向往的乃是华西医科大学。和曹众威通了几次电话,似乎他过得不错。后来他又抱怨不喜欢“工程造价”这个很热门的专业。

高三毕业,我奔赴重庆玩,特地到了重庆大学城,在炎热的七月,他陪我玩,给我讲大学生活。

然后奉父母之命,我考到了重庆医科大学。十一节的时候,再次到重庆大学城和曹众威玩了下。随后又有一次去他们学校,碰上他正在为社团招新,DV社。

几次邀请他来我这里玩,他都说没时间。

春节时给他发了短信,没有回复。这学期给他发短信,打电话仍然没回复。直到昨天,他的同学告诉我,他去了北京,去拍电影了。去实现他的胶片梦想去了。听到这个消息,我的第一反应是很难过,我说,拍电影是他的爱好没错,但是不能丢了主业啊,重庆大学工程造价专业,这么好,毕业后找工作肯定没问题的。我说,曹众威太冲动了吧!

后来想了下,人生俯仰之间,不过六七十载,与其为了生存而从事不喜欢的工作,不如干一番自己真正喜欢的事业。曹众威的选择看来也是没错的。

更新:终于通过校内网联系到曹众威了,感谢神奇的校内网!

 

昨天、今天,我们学校举行一年一度的运动会。

昨天早上起床,看着外面稀稀拉拉的下雨,我叹道:他妈的,真灵啊!

怎么灵了?灵在哪里?请参看本文附录:“重医每逢大型活动必下雨”后面的一段爱情故事(原文作者不可考)。
开幕式上,学校党委书记吴小翎都不得不说:虽然,重医每逢大型活动都会下雨,但是,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
本人在开幕式中属于红旗方队的,在乍暖还寒的初春,冒着小雨,齐步走、正步走、喊口号、跑。最后手握红旗站立在操场一角。然后,各个学院方队开始走了。学校众多,大部分中规中矩,因为运动会的确是一个例行性的东西,没必要重视得跟神舟五号发送一样。所以,那些做作的、谄媚的、傻逼的学院,在开幕中就夸张的凸显出来了。

首先,是临床学院的。那帮傻逼——当然,是因为有傻逼的领导在安排指挥——穿着军装,待手套,穿皮鞋,装模作样的严肃着。我就搞不懂了,我们学校好歹是医科大学吧?怎么冒出些警察制服来了,难道这帮家伙知道以后就业形势严峻,医科大学毕业的也可能要去当警察,哪里有需要,哪里就有我们!临床学院华丽的失败了,因为他们可怕的无知。很难想象,这帮傻逼以后还是有些要当医生的。

然后,是基础医学院(记不大清楚了),头上戴着夸张的卡通充气式头罩,又蹦又跳的,整场运动会开幕式,再没有比他们更幼稚的了。说实话,那帮计划刚出现在视野中的时候,我还以为是重医附属小学的小朋友们来了呢。

接着,好像是中医学院的。这些人牛逼了,头上戴的帽子好像公交车售票员那种,手里还拿一个太极图案的牌子,口号是弘扬国粹什么来着。当时,我恨不得冲上去矫正他们的口号为“国粹也可以赚钱”。

还有留学生方队的,齐步走相当搞笑,一进场立马成为各个相机的焦点。特别是有些女的,衣服是那种纱质的,一块一块的搭在肩膀上,还有垂下到地上的,他们的手动作幅度相当大。当然,也不能怪他们,我泱泱大国,岂能和蛮荒小国计较?

 

还要提到的是运动会期间签到问题。按照学校规定,运动会期间每位同学必须到划定的区域内签到,时间是上午9点到10点,下午3点到4点。目的是什么?我估计是怕没人来看运动会。但是实际操作效果呢?大部分人来签到后立马就回去了,或者干脆叫其他同学帮忙签到,还有更牛逼的,直接让值班的干部签到,比如说我,昨天就让一位干部把我今天的两次签到都签了。从这里可以看出,某些领导是多么傻逼。

 

附录:“重医每逢大型活动必下雨”后面的一段爱情故事:

在重医呆了这么多年,多多少少也听到过各种各样神奇的传闻,其中很多都是让人不可思议的东西。我想,如果大家一起把这些传闻笔录下来整理到一起,一定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这个周末是重医每年例行的运动会,每年运动会不管怎样选日子都会下雨的传闻早早的就流传开了。
运动会的前一天晚上,在餐管吃饭的时候,一位不认识的偶巴桑告诉了我下面的故事,觉得非常有趣,就整理了一下笔录了下来:

1956年重医建校,每一年都会举办一次运动会,相传从建校不久的某一年开始,关于运动会,便流传着一个不可思议之迷——运动会的眼泪!眼泪其实就是雨水,但这绝对不仅仅是一个比喻……

校领导们为了带给广大重医学子展现运动风采的运动会费尽脑汁,其中最大的一个难题就是日子的挑选…说起来简单,但建校几十年来从来没有哪次运动会不是雨天,即使如今天气预报已经十分精确,卫星连云朵的位置都能看到,即使运动会前一天天气再好,也依旧无法让重医运动会躲过雨水的洗礼……

在年长的,已经毕业多年的学姐口里,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大约30多年前(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的那一场运动会,学校某领导为了让运动会更加吸引眼球,达到向社会及媒体宣传学校的目的,组织了一场华丽的开幕式表演。这场表演动员了400多位学生参加,可以说是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一次了。为此专门聘请了当时重庆文艺界最出名的张先生来编排节目,为了达到最好的效果,表演者们每天加班加点的排练。运动会定在4月的第一个周末举行,而排练时间因为编排节目的张先生日程紧张,只能抽出2周时间。2周完成一个几百人的大型表演而且还要精益求精,确实困难,为此参加表演的同学停课两周,每天训练15个小时。训练的同学中就有一位年轻貌美的女孩,姓文名倩,故事就在这样的背景环境下发生在文倩身上……

文倩有一个男朋友,也是重医的学生,临床专业比他大一届,名字已经没有人能记得了。从她身边的同学那里知道,他们有一段美丽的恋爱,然后文倩的男朋友因为学习和家庭方面的压力都很重,精神方面逐渐的出现了一些问题,经常会做一些奇怪的偏激的事情,但文倩依旧死死的爱着他,也许是想用自己的爱心去挽救他,她的同学说任何时候只要他想,她就会陪在他身边。运动会排练期间,学校的某领导对大家要求极度苛刻,“学校的荣誉就是你们的荣誉,对不起学校,学校也会对不起你!”经常用这种话威胁表演的同学,文倩因此几乎没有时间陪她的男朋友,看着他没有什么异常的动静,文倩也没有过多的去注意。就在运动会开幕的那天,表演即将开始的时候,文倩被同学告知男朋友的病发作了,在宿舍大闹着要她立即过去。她向那位领导请假,领导坚决不批准,而且说了一句让周围同学刻骨铭心的话“表演完了再去,死不了!”,而且据传当时还以毕业证书为威胁。不得已之下只有服从,而正当表演完毕,准备立即赶往男朋友处的文倩,听到了一个让她几乎魂飞破散的消息:他跳楼了!

据当时旁边的同学描述,文倩听到消息之后,瘫坐在地上,泪水直涌,眼神里充满着怨恨的盯着运动会场,嘴用力的咬着下唇,咬得流出了鲜血。对同学的呼唤一点反映都没有,大约几分钟之后,带着奇怪的笑容说了句类似于咒骂运动会的话,然后倒地不醒人世,在送往医院的途中呼吸心跳停止——死亡……

当时医院给的“可能的”死因是过度劳累严重低血糖加上精神上的巨大刺激引起的循环衰竭,而具体死因不明……
运动会没有因为这对男女的“意外”而终止,但在开幕表演节目全部结束,领导讲话的时候,天气突然变化下起了暴雨,运动会开幕式被迫中止,周末连续两天暴雨,运动会不得不更改日期到下一周。

而那个男的,是从4楼的窗户跳下去的,抢救之后活了过来昏迷了2周,之后辍学离校失去了踪影,但有人传说在每年运动会的前一天他几乎都会到运动场周围转悠,时不是看着会场里奇怪的笑一笑……

就在这个故事发生之后,就开始流传着“运动会的眼泪”这个不可思议之迷……
两件事之间也许只是历史的巧合,也许却有其联系,谁也无法考证,而唯一能够考证到的就是运动会前一天开始,出现在运动场周围的那个老头。

本人正式进入IDC行业,主要经营各种类型的虚拟空间,域名注册,服务器租用与托管等。本人所代理的空间价钱不是最低的,但是速度和稳定性绝对是首屈一指的,希望大家支持。
具体如下:

业务网址:www.023host.com
业务网站:重庆橙色互联
业务范围:各种类型的虚拟空间,域名注册,服务器租用与托管等(最新推出双线空间,电信网通同时支持,南北畅通无阻碍访问
业务特征:专做高质量空间,虚拟主机,速度稳定性第一。适合个人博客用户、商业用户、各种机关团体用户等多种类型

 

这几天把我累得够呛。
首先是学校运动会,我们班班长强制性的把我安排到“方队”中,理由是,我没有参加任何项目。于是,每天下午,第三节课刚下一会,我就痛苦的赶到操场,接受方队训练。记忆中,管理学院每次都可以享受这种殊荣,比如去年的校庆,学校把所谓“志愿者”名额全部赏赐给了管理学院,我“荣幸”的被强制征用为“志愿者”,在那大雨瓢泼的校庆日,为了给学校特别是学校领导争光,我们这帮傻逼“志愿者”在操场上接受调遣。
这一次,陈滔同学以“侵犯人权”为由逃开了学院领导的魔爪,很牛逼。
而我们这些人,在寒风中一遍又一遍的走队形,太窝心了。每天都要持续到接近7点,我操,本人还有选修课呢!
但是,管理学院的领导就喜欢做这些面子工程,而不把精力放在同学们的学习和生活上。比如,本人最近因为寝室高额的水电费而不爽,找学办申请调换宿舍,结果学办几句话就把我打发了。

 

接着,我们亲爱的学习委员把那个智力竞赛的名额赏赐给了我,昨晚,接到学院学习部的电话,让我9:15去开会。本人9点下自习,9:15准时赶到学办,结果相当愤怒,因为没几个人在那里。等到9:30,仍然不见会议召开。本人生气了,质问学习部长:通知9:15开会,你看现在都几点了?再不开我走了哈!最后,会议在无比拖沓中持续到了10:40左右,散会后,立马到9舍找王春雨那里帮他设置局域网打红色警戒。其实局域网很好接,但是红色警戒就太麻烦了,必须要SPX协议,而且还要修改很多文件。搞完后,接近12点了。

注:本文系本人给学校广播台写的稿子,部分资料及观点来源于王小波论坛

 

概述
今年的4月11日是王小波逝世十周年纪念日,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只是再平凡不过的一天。王小波“时代三部曲”的责任编辑钟洁玲回忆王小波葬礼时说:“4月26日这一天,八宝山一号大厅外,大约来了300多人。当中没有作家协会人员,没有一个小说家。到他死的时候,他的作品还没有进入主流文学的视野之内,今天仍然没有。”
王小波用他独特的笔调完成了知识分子的使命,即文艺创作、关注社会。然而主流文学并不接纳他,甚至排斥他,这无疑是一个悲哀。王小波生前说过:“听说有一个文学圈,但我不知道它在哪里。”这句话道出了王小波的苦衷,也揭示出了中国文学的弊病,所谓的主流文艺作品,从来没有以读者为对象进行创作,而是按照“上级领导”或“评选机构”的要求来创作的。也正因为如此,王小波的文章才能够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出现在人们面前。
王小波的成就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杂文,另一方面是小说,二者统一于他自由独立的精神。王小波捍卫着思想的自由,正如周国平所说:“在他心目中,世上只有一样东西具有自足的价值,那就是智慧。”
 
杂文
王小波的杂文大多风趣幽默,而非古板说教。他用磅礴而细腻的想象力和诙谐风趣的语言才能仔细刻画了那个知识分子遭罪的年代,达到的结果就是促人思考、提升智慧。王小波在《智慧与国学》里面就提到: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一天我们都会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还会有人在走着。死掉以后的事我看不到。但在我活着的时候,想到这件事,心里就高兴。
王小波的杂文还具有思辨的意义。透过那些幽默睿智的语言,我们可以看到王小波对社会责任的思考,对自然科学的思考,对知识分子和学者的思考。
思辨的渊源来自于他的生活体验。1968年,16岁的王小波在云南农场插队当知青,1971年时转到山东牟平插队,1984年赴美国匹兹堡大学念研究生,1988年回国任教。农场的知青生活体验和美国的现代化理念共同交织在王小波身上,东西方的文化冲突则为王小波的思辨提供了理论依据。
在王小波的杂文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他利用美国的自由主义思想对中国当代生活方式和知识分子社会责任的批判和反省。王小波的青年时代正是中国推行以意识形态压倒一切的时代,所以他坚决反对一切意识形态的灌输,反对对思想进行束缚,反对钳制甚至屠杀思想自由,反对以一套或新或旧的价值观、伦理准则和生活方式来消灭幸福所需的“参差形态”。
王小波要求知识分子应该认清现实、崇尚科学、重视理性和独立自由,而对传统意义上“无限雌伏,无限馅媚”于权势与等级的态度则予以深刻的批判。王小波对于当代最主要的价值也在于此,然而遗憾的是,这些思想理念至今仍没有得到重视。
 
 
 
小说
王小波的小说被称为“知识分子的小说”、“智慧的小说”,他主要表现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执着地表现阶级斗争为纲年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苦难,二是自觉地描写性爱的美丽,展示异性或同性间的虐恋。二者之间虽无直接联系,但却巧妙的融为一体,构成王小波小说的整体内容。
王小波的“黑色幽默”自始至终贯穿在小说中,使得小说能够保持“有趣”,这种磅礴而又独特睿智的有趣深深的感染了新一代的知识分子,一群散乱的读者自称“王小波门下走狗”,疯狂的模仿王小波的“黑色幽默”风格,这不是闹剧,这是对偶像的顶礼膜拜。
王小波的小说成就主要体现在“时代三部曲”系列中,即:《青铜时代》、《黄金时代》和《白银时代》。
《青铜时代》是根据唐人传奇中几个故事改编,类似于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但是在这些故事中,王小波穿插了很多现实的内容,依然将矛头指向当代社会及知识分子身上。王小波利用这本书里描写的薛嵩、李靖和王仙客三个古代知识分子阐明自己的观点,即:知识分子因该以怎样一种姿态完成使命。荒诞的笔法,不羁的文字风格,大胆离奇的想象构成了这本书的主要特色。三个唐人故事看似不相关,其实走的路线都差不多。王小波重塑了三个唐朝男人,同时,将“王二”这个现代形象用第一人称加入到故事中,然后由叙事者随心所欲地穿行于古今。
《黄金时代》讲述的则是现代生活,背景是文革十年动乱,书中的主人公“王二”被下放到农村当知青,那里有一个被称为“破鞋”的女人陈清扬。后来,本不是“破鞋”的陈清扬爱上了王二,和他做爱,成了真正的“破鞋”。 陈清扬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她否认“性”是一种权力的表征,也否认了性及女性身体在社会中的现实功利价值,由此,她一个打耳光打走了图谋不轨的军代表,而被发配到了偏远的“十五队”,也用响亮的耳光打走了一个个没病装病的“男病人”。然而,她相信王二编造的一通关于“伟大友谊”的胡说八道,认为自己不再是孤独一人,而是有了一个朋友。作为这种“伟大友谊”的附带条件,陈清扬和王二上了床。但是陈清扬不认为那是爱情,而选择相信这是“朋友间的互相帮助”。
《白银时代》自然把故事背景设置在了未来。在故事的开头,王小波写道:大学二年级时有一节热力学课,老师在讲台上说道:“将来的世界是银子的。”这给全书铺上了一层神秘主义色彩。书中让人印象最深刻的“写作公司”是王小波借以批判传统守旧的知识分子的载体。荒诞主义在《白银时代》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比如有一个场景,王小波描绘了
“王二”下班后在停车场遇到一群女大学生组成的劫匪,要劫他的内裤,并且要王二在裤衩上签名。最终因为看到“王二”硕大无比的性器官而逃之夭夭。
王小波的小说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毫不避讳的提到“性”。这种有违中国人阅读和写作常理的做法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方案,王小波早就预料到这点,在《黄金时代》后记里,他写道:这本书里有很多地方写到性。这种写法不但容易招致非议,本身就有媚俗的嫌疑。我也不知为什么,就这样写了出来。现在回忆起来,这样写既不是为了找些非议,也不是想要媚俗,而是对过去时代的回顾。众所周知,六七十年代,中国处于非性的年代。在非性的年代里,性才会成为生活主题,正如饥饿的年代里吃会成为生活的主题。古人说:食色性也。想爱和想吃都是人性的一部分;如果得不到,就成为人性的障碍。对于王小波书中并没有“积极向上”的内容,他又说道:积极向上虽然是为人的准则,也不该时时刻刻挂在嘴上。我以为自己的本职就是把小说写得尽量好看,而不应在作品里夹杂某些刻意说教。
把性写得如此坦诚和率真是王小波对“虚伪文风”的坚决抗争,“性”作为中国人避讳不谈的东西,很容易滑向一个愚昧的地步,王小波则在努力挽救,使一切都朝着理性化的方向前进。说到底,“性”仍然只是一个载体,阐明“只有、理性”的想思想才是王小波的本意。不过,值得一提的是,王小波的遗孀,社会学家李银河女士,在近几年发表的大量关于“性自由”的言论则引起了激烈的反响,作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体制内的人,李银河又不得不迫于上级压力,中止了那些在现今中国还不可能得到大众认真思考的“性”观点。
 
结语
王小波是这个时代的骄傲,也是这个时代的不幸。他自嘲为“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但毕竟已经打破了沉默,应该反思的乃是大多数仍在沉默中的当代知识分子。